生態校園的實現

文字-A A +A

文/賴榮孝(荒野第一期解說員、五股國中教師)

前言

84年我加入了荒野保護協會,開啟了向自然學習的路。

我從自然中學到,大自然是最好的園丁。我從自然中學到,自然就在你身邊,無論在窗台、庭院,或是一方水池、一條步道、一座森林、一片田野,甚或是行道樹、菜圃、公園、校園,只要你用心觀察,都將看到生命的躍動。

自然向我示現愛與生命的尊重。

於是我學習作一個自然解說員、荒野推廣講師,透過各種推廣機會散播珍愛自然的種子。

這兩、三年來,我到各校去分享學習自大地的啟示,最想推的理念就是「生態校園」,我有幸在五股國中推動相關概念時,能得到前後任胡瑞添校長以及李月娥校長的支持與鼓勵,還有全校師生共同努力,我們才能在90年被授與綠色學校的掛牌,92年榮獲環保署環保有功學校與教師。

內文

班上學生慧芸過來問我:「教學園區構樹底下開了很奇怪的白色花是什麼?」

我提示她:「妳覺得它最奇特的地方在哪裡?在校園裡哪個地方還看過它們?」

慧芸指的是文殊蘭,原在環山道路轉彎處有一大叢,後來學校在農業局的補助下進行校園綠美化,把它剷除棄置一旁,我發現後建議重植回去,同時撿了幾棵種在生物多樣性植物教學園區裡,憑著它旺盛的生命力,很快成為園區中最綠意盎然的角落。

一年過去了,從她旁邊長出的樟樹,快速成長,如今已近六呎。文殊蘭在茂密的樹蔭下,仍朝向陽光,開出潔白奇特如蜘蛛般的花朵。緊靠著構樹、文殊蘭,還有一棵竄高近三公尺的食茱萸,雖然其樹幹上的瘤刺讓人望而生畏,但抬頭仰望,鑲著白點的羽狀複葉,漂亮極了,這些白點可是它的香包,摘下一片蟲啃葉,搓揉後就可以聞到奇特的香味。國文課上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回」,如果能帶著學生來看看茱萸如羽毛般的葉片,聞聞它的香味,一定可以讓學生更能融入詩的情境之中。

原種為綠籬的虎尾蘭,在各種草花的競爭下,反倒被埋沒了,木槿也是;有株長春花在綠草間冒出來,開著粉紅色的花朵,特別顯眼;龍葵繁茂的枝葉佔盡優勢;刺茄也不甘示弱,雖曾被雜物壓倒,如今又展現了其強盛的態勢,佔有一席之地;倒地鈴則奮力伸展其柔軟的枝條,攀附在五節芒、九重葛身上,隨風搖曳如燈籠般的果實,為園區展示另一種風情。

以上描述的只是植物園區不到五十分之一的小角落所展現的面貌,往東多走兩?就可以小葉桑長的亭亭玉立,磨盤草、土沉香、洋商陸為了爭地盤也互不相讓,插枝存活的九芎才一公尺高,已經開花結果,曾經在去年夏天表現搶眼的田青,枯乾後成了牽牛花依附往上生長的支柱……。在這片園地裡,大自然不斷上演著極其精采的好戲,兩年多以來,好幾百個日子,我每天來回不下五趟,看她千遍也不厭倦。

學校位在斷層帶,921地震後這裡出現長長的裂痕,為了怕危及校舍的安全,因此施作了補強的工程,最初設計地表鋪面是水泥地,經我一番努力溝通協調後,學校採納我的建議,規劃三個長條形花圃,建置成為「生物多樣性植物教學園區」,以下是我當初提給學校的建議內容:

五股國中生物多樣性植物教學園區

1.目的:讓師生便於認識校園及鄰近地區草本與灌叢植物,並進一步了解其在生態上扮演的角色。

2.分區設置:兩個花圃移植校園內或校園附近之草本植物,如野人蔘、野牡丹、颱風草、桔梗蘭、月桃、台灣百合、山蘇、半邊羽裂鳳尾蕨、長春花、曇花、酢醬草、火炭母草、孤挺花、金針花等,每一種花木並設立解說牌。長條形空地則種植原生種灌木,如九節木、日本女貞、七里香、日本山桂花、柑橘、桂花、九重葛、小葉桑、忍冬、小花鼠刺、燈稱花等,並設立解說牌以利教學之用。另外自然繁衍的花草也可選擇性地保留,讓園區的植物更具多樣性。

3.預期效果:

1)師生可以透過教學園區的植物介紹,認識校園裡及附近山野常見的灌木與草本植物。

(2)透過活動設計,讓各科老師到這裡進行教學活動,比如說比對紫花酢醬草與黃花酢醬草之間的異同,還可以觀察其睡眠機制;柑橘類植物會吸引鳳蝶來產卵,由此可以親眼目睹昆蟲的變態過程。

(3)經過一些時日(也許一兩年後),這裡的植物種類增加,勢必吸引更多的昆蟲動物來此棲息、覓食、嬉戲,由此可以了解動、植物相互依存的關係。

我一直相信大自然是最好的園丁,所以最初的想法是希望透過完全沒有人為干預的狀態,紀錄這片園區的植物演替,可是也許是人缺乏耐性,有些老師看到光禿禿的園區覺得學校沒有好好經營,不斷給行政單位意見,最後栽種了二、三十種校園及鄰近山林裡灌木或草本植物,存活率也不錯,有八成以上;可是長得最好的,卻是隨風飄來的,或是鳥雀帶來的,如五節芒、構樹、田菁、食茱萸、龍葵、昭和草、洋商陸,不到一年時間,果真如我所預期般,在這裡紀錄了超過一百種的植物。問題又來了,有些老師或家長覺得這是雜草叢生的地方,需要整理整理,而我也作了些微妥協,不定時地拔除一些強勢的草種,如五節芒及大花咸豐草等。

我並不反對整理植栽,只要泥土猶在,生命總會找到出口。你砍除了大樹,向陽的植物會很高興你為它去除了障礙,讓它可以萌芽生根;你拔除了一些草花,卻同時也提供給其他草花成長的空間。我比較在意的是這些行為所代表的意涵:它可以提供孩子們怎樣的教育意義?在某些層面上,我看到人們去修剪花木,只是要滿足本身支配慾望,我手上有刀剪,可以隨我高興讓花木齊頭或是形如傘狀或像個圓球。因此在許多校園或是公園裡,就不知其所以然地長出許多的造型樹;因此在種滿桂花、七里香的園區裡,卻總聞不到芬芳花香;因此我們就平白多出了許多自然的垃圾。

但是我想住在教學園區的植物應該是幸福的,除了晨昏我和學生會用收集的廢水澆灌外,也不必擔心哪天被剪草機不分青紅皂白地理了光頭,它們可以恣意生長。如野苦瓜今年生長地特別繁茂,覆蓋了一大塊區域,也結了纍纍的果實,我除了摘取那熟黃的果實分享給師生們,還曾摘回家煮了一鍋好吃的苦瓜排骨湯呢!

當初設立時,我就曾拍胸脯保證,在這裡一年365天,天天有鮮花開放,濕潤的春天可以看到潔白的台灣百合,孤挺花挺立的花梗由根部竄起,滿地的黃花、紫花酢醬草彩妝了這片園地;黃鵪菜、兔兒菜頂著小黃花在裸露地綻放,金銀花則伸展著柔軟的枝條,表演著變裝秀。初夏,草蟬在五節芒的草葉上高歌,馬齒莧迎著陽光展露黃紅色的花朵,?蘭粉紅色的美麗花朵,提醒著人們不要忘了它的存在,早先開花的山苦瓜,現在已結實纍纍,成熟爆裂的果實,恰似垂掛著的燦爛花兒;頂著可愛粉紅球狀花的含羞草在草叢間,宛如「猶抱琵琶半遮面」欲語還羞。

不僅隨著季節輪轉,各種花朵展現美麗的風貌,別名「朝?」的牽牛花是晨間最美的景色;午時,陽光正烈,金午時花則選在此刻展露花?;學生放學,太陽西下,牽牛花收起了嬌豔的花朵,田菁、馬齒莧的葉片睡著了,可是躲了一天太陽的月見草,卻悄然開花了。教學園區不僅是百花爭豔的秀場,這裡也是生命教育最佳的場域。

馬利筋是樺斑蝶幼蟲的食草,開花期間不僅是很好的幼蝶植物,更可以看到成蝶在葉下產卵,孵化的幼蟲成天啃咬著嫩綠的葉片,有時還會把整株的葉子吃光,終齡幼蟲在鄰近找到隱密處化蛹成繭,過些時日,羽化成蝶,滿園子又都是彩蝶翻飛。馬利筋的葉子餵養了樺斑蝶的幼蟲,樺斑蝶則為馬利筋傳花授粉,這不就是活生生的生命教育教材嗎?

芸香科的柑橘類植物之於無尾鳳蝶、柑橘鳳蝶,就如馬利筋與樺斑蝶一樣。此外也常可看到紋白蝶在十字花科的薺菜上採花產卵,紋白蝶的蛹常會垂吊在牆壁上;繁茂的草叢則是蝗蟲、瓢蟲、竹節蟲以及螳螂藏身之處,螳螂伏擊粗心的昆蟲,卻也吸引麻雀、白頭翁到此覓食嬉戲;竹節蟲擬態如枯枝,偶而搖晃身軀,模仿風吹草動的情景,教人拍案叫絕。

昭和草的種子隨風而至,烏(木臼)也在這裡落地生根,加拿大蓬不消多少時日已長到一公尺高,咸豐草除也除不盡,紫背草開了又謝,枯了又長,山葡萄悄悄地攀附在小葉桑的枝條上,嫩嫩的枝芽還向上伸延,插枝的紫薇和金露花長出了新芽;園區裡隨時傳頌著生命之歌。
這兩、三年來,我有許多機會到各校去分享學習大地的啟示,而我最想推廣的理念就是「生態校園」。在這一塊過去一直被忽略的領域裡,這幾年教育部設有綠色學校辦公室推動校園生態化,許多的民間團體如荒野保護協會、蝴蝶保育協會及各地鳥會等也都透過義工在各個角落默默推展,而特有中心的彭駝動老師也從學術上建立了一個參考模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06.20

荒野保護協會

加入時間: 2007.06.20
320則報導
4則影音
1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2:20

在台灣看見熱帶雨林-婆羅洲野生動植物巡迴展

2023-12-05
瀏覽:
3,683
推:
0
回應:
0

賞燕熱潮,即將襲捲今年夏天!

2023-06-28
瀏覽:
4,873
推:
0
回應:
0

荒野循環零廢棄志工講師培訓開跑了

2023-06-15
瀏覽:
3,554
推:
2
回應:
0

蟹天蟹地.護蟹有你──淡水河口守護陸蟹行動

2022-11-04
瀏覽:
2,171
推:
0
回應:
0

畫出一篇綠色大地――綠色生活地圖

2022-08-24
瀏覽:
3,935
推:
0
回應:
0

五股賞燕季|我與燕的距離

2022-07-20
瀏覽:
2,434
推:
0
回應:
0

護蟹行動─找尋謝蟹的方法

2022-01-06
瀏覽:
2,415
推:
12
回應:
0

2012地球一小時

2012-03-21
瀏覽:
5,988
推:
5
回應:
6

生態校園的實現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888篇報導,共12,78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888篇報導

12,78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