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選人亂開芭樂票?民間團體呼籲建立監督機制
候選人亂開芭樂票?民間團體呼籲建立監督機制
(記者 洪大成 台北報導)隨著年底九合一選舉將至,激烈的選情也逐漸吸引選民的目光,以台北市市長候選人柯文哲與連勝文的電視辯論來說,當天有線電視平均收視率高達4.36,創下10年來選舉辯論會收視新高紀錄。11月8日由財團法人台灣傳統基金會、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系共同舉辦「候選人與選民的政治契約:2014年六都選舉候選人的政見分析」研討會,台灣傳統基金會董事長黃石城引用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的「政治契約論」表示,台灣應學習日本、韓國,建立事先檢驗候選人政見的可行性,與當選後能實現政見的監督機制,以改變候選人開芭樂票欺騙選民的現象。
黃石城表示,民主國家透過定期公平、公開,且具有競爭性的選舉,讓被統治者表達對統治者的同意。這項民主運作原理就是英國哲學家 約翰洛克〈John Locke〉所稱的「政治契約論」,但是反觀台灣數十年來的選戰,是一種沒有政見的選戰,那麼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的「政治契約」,根本不會被當作一回事!
黃石城認為,台灣實施民主選舉已數十年,對政黨政綱與候選人的政見能否兌現?有否兌現?迄今無監督機制,人民無法監督,政府也束手無策,任憑各政黨候選人亂開支票、芭樂票一大堆,又免付兌現之責,反觀一般老百姓使用支票時,只要十萬元空頭支票,就會被告詐欺甚至還會被判有期徒刑,坐牢一年半載。但是相較政黨或候選人的空頭支票情況,只是小巫見大巫,因為以總統為例,一旦當選得到政權,每年可支配1.6兆財源,以縣市長來說也可以有數百億的財源支配,如果對選民的承諾沒有兌現,卻不用負任何刑責,顯不符合比例原則。黃石城呼籲,台灣人民被騙幾十年,不要再當傻瓜,要透過立法建立事先檢驗候選人政見的可行性,與當選後能實現政見的監督機制。
黃石城舉鄰近日本、韓國為例說明,如何運用民間的力量,要求候選人或政黨提出具體可行的政見。以日本來說在2003年發起發起政綱運動,結合民間智庫、商界、工會等組織,在選前及選後,定期評估中央與地方候選人政見的可行性,與實現情形如何?在韓國也於2006年,由民間團體發起100多位各政黨候選人響應的選舉政綱運動,目標在於建立一個「具可行、可量化、有時限」的政綱。所以台灣傳統基金會,也曾經在2011年率先辦理台日韓政綱比較國際研討會。黃石城感慨的表示,台灣傳統基金會這幾年來最重要是要培養政治人格、政治道德,對於候選人政見沒有實現,是欺騙選民的行為,他認為要改變這樣的亂象,用判刑或賠償方式都是可行。否則未來台灣可能會變成,好人被壞人管的現象。
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劉從葦,以「候選人政見、選民授權與民主政治」專題演講,表示選舉不等於民主,選舉只是民主的最低門檻,但是好的選舉很重要,他認為從授權理論來看待選舉,一場好的選舉可以影響民主的品質,所以選舉的核心應該選政策,選舉應視為簽約的過程,所以會牽涉事後是否有履約?但是理性談論政策的候選人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候選人的素質來自選民的要求,尤其囉嗦龜毛的選民,才會造就理性的候選人,當獲選者得到授權,履行承諾,民主政治中的選舉才有意義。
圖說:台灣傳統基金會董事長黃石城(資料照片)表示,台灣應學習日本、韓國,建立事先檢驗候選人政見的可行性與當選後能實現政見的監督機制,以改變候選人開芭樂票欺騙選民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