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聽音樂] 他們跟樂評一樣重要!以「推薦好音樂」為使命的廠牌。
(文/Purple 圖:google)
當大家不斷討論數位音樂串流、樂評的影響時,有沒有發現,其實這個唱片產業圈裡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叫做「唱片公司」又或者更精準的名字「廠牌」(相信音樂其實也是個廠牌喔!)。
照片
這裡要講的不是大家熟悉的唱片公司,而是更多在台灣以小規模方式出現的「廠牌」!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廠牌」這個詞,基本上在唱片不賣的現實之下,除了全球的大型唱片公司(環球、Sony、華納)以外,在台灣更多的是像「小白兔唱片」、「親愛的音樂(風和日麗唱片行)」、「re:public」、「添翼」和「Love Da(這不是在台灣長大,但是是目前東南亞最具規模的廠牌喔!)」等,這些音樂廠牌。
這些廠牌有不同的個性(通常是從它代理的音樂可以略窺之),但相同的是,他們用對於音樂的專業與喜好,和樂評一樣以「推薦好音樂」為使命!他們甚至願意花時間、金錢去經營欣賞的好音樂,更甚者是拿著這些音樂,去尋找其他投資者。
在數位潮流下,音樂人與廠牌之間的關係逐漸的走向平衡,不再分階級,而是共同的去討論,怎麼樣用彼此的專業,讓雙方喜歡的音樂被大眾接受。他們扮演著伯樂,不斷的尋找千里馬,然後讓千里馬遇見更多的伯樂。
這些廠牌在做的,是讓音樂人保有原味,並且用手上的資源,藉由不同的方式影響大眾。他們要冒的風險可能比樂評還多,在人人都能成為樂評的狀況下,我們是否更應該像這些廠牌致敬呢?
而關於感覺「千里馬很多,伯樂很少」的問題,這跟「樂團補助案到底在幹嘛」有很大的關係。
至於這件事,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