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守護行動計畫---義務投入保護挖子尾生態行動
文/荒野挖子尾定點小組
位於河海交界的台北縣八里鄉北方水岸地區,因著上游河水所夾帶的大量泥沙,日積月累的在此地逐漸堆積,形成了向河道中央突出的沙嘴地形,使得河道在此處有了一個小彎曲,這樣的地形彎曲變化,在舊時稱為「挖仔」(台語音),又由於是淡水河道最後一個彎曲處,於是便將此處稱為「挖仔尾」,後來演變為今日所稱的「挖仔尾」。而這一處沙嘴地形,在自然演替及人為建設的影響下,逐漸消長變遷,近年來更形成了一個向內陸彎進的潟湖地形。
此地為一典型的河口溼地生態系,水筆仔攔截淡水河挾帶之大量泥沙及有機物,形成一片沼澤溼地,並提供了野生的動物一處可以覓食、繁衍後代的棲地。挖子尾地區的動、植物種類豐富,在植物方面主要為紅樹林植物中的水筆仔及其伴生植物;動物方面則有蟹類、貝類、魚類及鳥類等。
大多數的魚、貝、蟹類都分布在潮間帶,隨著潮水的漲退,灘地上的生物也就規律地配合著作息,而每當潮水初退,灘地上大小生物紛紛探頭出來活動,或覓食、或求偶、或爭地盤,熱鬧非常。此處螃蟹種類眾多,常見的有清白招潮蟹、弧邊招潮蟹、北方呼喚招潮蟹、短指和尚蟹、斯氏沙蟹、角眼沙蟹、萬歲大眼蟹、角眼拜佛蟹、台灣厚蟹等;貝類有文蛤、燒酒螺、孔雀蛤、牡蠣、玉黍螺、藤壺等;魚類方面有彈塗魚及花跳等;鳥類則約有100多種,以候鳥為主。
但由於河水日漸受到污染,且有許多業者於該區附近採砂,致使具有國土保安功能的紅樹林生存受到威脅。為了保存紅樹林及其伴生動、植物所形成的生態系,避免受到人為干擾,1994年,行政院農委會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挖子尾自然保留區」,使得此地成了一處野生動、植物的海濱樂園,同時也是一座蘊藏無限生機的自然生態教室
八里的水岸建設,是台北縣近年來大手筆的工程建設之一。為了因應行政院所提之「觀光客倍增計畫」,並延續著對岸淡水河邊堤岸的景觀規劃模式,企圖以「八里左岸」為口號,吸引觀光客青睞,而與右岸的淡水互別苗頭。
大多數最近到過八里水岸的朋友應該都會覺得,八里這邊的環境品質要比淡水好得多,同時也更具發展潛力,我們可以從假日時通往八里的主要道路擁塞的狀況,以及渡船頭周邊人潮擁擠的盛況得到印證,八里水岸地區彷彿成了今夏最流行、最熱門的旅遊聖地。
但令人遺憾的是,大多數的觀光客到了八里,不外乎是吃吃喝喝,有些空閒的,就開著車,或是租輛腳踏車,沿著水岸到新開幕的十三行博物館,或是到挖子尾自然保留區遊玩。於是乎大批遊客湧入這原本屬於黃槿、馬鞍藤、招潮蟹、彈塗魚所賴以生存的棲息地,恣意地踐踏、捕捉這些動、植物,同時也因為大量遊客的湧現,吸引了接二連三的攤販到此擺攤做生意,他們砍除原本成排緊密生長的黃槿林,只為了方便擺攤及停車,這不但造成了環境及視覺景觀上的污染,更是對當地自然生態造成極大的傷害,然而卻遲遲不見相關單位出面管理或輔導。我們很擔心這樣下去,挖子尾自然保留區將成為一個充斥攤販、垃圾、掠奪者的殺戮戰場。
因此,我們認為只有硬體的工程建設是不夠的,雖然吸引了大批的觀光客進來,卻沒有適時的引導或提供他們正確地親近自然生態的方式,這樣只會使環境品質逐漸惡化。適當的管理維護與解說教育是必要的,也唯有長期軟體的教育建設,才能確保這塊土地得以生生不息、永續發展。如何引導遊客以對環境干擾最低的方式,去觀察、感受這塊土地上寶貴的自然生態,以及協助當地居民建立一個愛惜、保護他們所擁有之珍貴資產的觀念,是一項非常重要而且刻不容緩的工作。
為了避免挖子尾自然保留區遭受持續性的破壞,並能發揮環境生態教育之功能,在相關政府部門尚未建立起適當的保護措施及宣導教育的機制下,荒野挖子尾定點小組毅然決定,自發性地擔任起義務導覽及宣導教育的工作。
因此,自2003年7月起,每個月雙週六的下午,我們在挖子尾漁村入口處的黃槿樹下,擺設臨時的活動攤位,提供動態及靜態的導覽解說服務工作,試辦期初步訂為半年。雖然我們的人力、物力有限,目前也沒有任何相關經費的補助,但我們仍願意傾注最大的努力來保護這塊土地,同時也希望政府相關單位或地方民間組織能夠正視這樣的問題與需求,而能提出一些更具體有效的對策或行動,一同來守護這塊珍貴的海濱溼地。
下次若您有機會來到挖子尾,就請您也放輕腳步,跟著我們一起蹲下來,靜靜地觀賞蟹兒們精采的演出,或者細細品味那鹹鹹的海風中帶著些許水筆仔花香的氣息,同時領略那大自然生物共生共存的奧妙,這是一場不一樣的濕地體驗之旅,更期待您也能加入荒野守護的行列,讓我們一同為這塊美麗的土地而努力。
PS1:或許是經過多方面向主管機關努力反應的結果,最近幾次到挖子尾,會看到警察伯伯駐點站崗,於是攤販們幾乎暫時都消失了,垃圾也少了許多,而被砍伐的黃槿林缺口,也以新株補植回去,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現象,也希望能一直持續下去。
PS2:除了每月雙周六下午的義務導覽工作,目前荒野挖子尾定點小組也同時積極協助十三行博物館及八里鄉公所,開辦有關挖子尾自然生態教育研習和種子教師訓練的課程,期待透過這樣向下紮根的教育工作,使我們下一代能夠擁有一個更美麗、更健康的自然生態環境。
(本文刊載於荒野快報142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