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石門水庫 DIVING TEAM

2015/01/19 07:00
5,190次瀏覽 ・ 11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1
檢舉

緣由:報導「石門水庫 DIVING TEAM」

時間:103年11月26日(三)

地點:石門水庫

音樂:創用CC by 公民記者 ㄚ玄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598455446835521/?fref=ts

參考資料

工作壓力最大的人-石門水庫潛水員作業

 作者: 陳本康 

 「深海職業潛水員」

全台灣工作壓力最大的人,應該是在石門水庫電廠進水口前,進行水下有關設備檢查及處理作業的「深海職業潛水員」。

「深海職業潛水員」和我們一般所認知的「淺海休閒潛水員」,是截然不同的,其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需呼吸的是「氦氧混合氣」,且以完成海事作業為目的,而在回到水面的過程中,需經長達約三小時的減壓程序;而後者僅呼吸一般氧氣瓶,以休閒運動為目的。

在石門水庫的「深海職業潛水員」,他們在約七十公尺深的水下工作,而水深每深十公尺,則壓力增加約一大氣壓,再加上原來地表上的一大氣壓,所以在七十公尺深的水下,約需受八大氣壓的壓力。

在這樣的壓力下工作,是需要高度的技術性及堅強的體力,才能完成,稍有不慎,就會造成俗稱的「潛水伕病」或意外事故。

 ----------------------------------------------------------

為什麼需要潛水員?

而石門水庫為什麼會需要潛水員來工作呢?

因為石門水庫歷年來泥砂的淤積,影響了石門水庫電廠進水口前的阻塞,而為維持水庫正常的取水供水功能,故需進行檢查養護及清淤作業,但因進水口接近大壩壩體,再考量壩體結構安全條件下,無法使用大型抽泥浚渫機具處理,而再由於淤積泥砂,大部分夾有沉木,增加了處理困難度,因此,在安全及效能的考量下,才藉由潛水員來進行水下的作業。

石門水庫藉由潛水員進行電廠進水塔前的水下作業,最早開始於民國六十年間,當時受限於潛水技術,因此,當年所有參與工作的潛水員約二十餘位(其中含有日籍及軍方救難大隊人員),幾乎全部得有「潛水伕病」,之後即未辦理水下潛水員作業。

而直到在民國九十三年時,艾利颱風重創石門水庫,造成電廠進水口前大量淤積,當時則依賴國外的新加坡潛水員,來協助進行水下作業,而在當時國內海軍救難大隊,也發展了深海潛水技術後,慢慢的才由退役的海軍救難大隊人員,來參與水下作業工作,而成為現在潛水員來源的主力。

石門水庫排砂隧道於去(102)年完工,由於排砂隧道是改造原來的石門電廠的二號壓力鋼管,早期電廠興建完成時,鋼管前雖設有攔污柵以阻擋漂流木進入,但攔污柵並無擋泥結構的設計,後來石門水庫泥沙淤積愈來愈高,為避免逐漸墊高的泥沙堵住鋼管進水口,在攔污柵增加了由鋼模及預壘混凝土組成的擋泥結構,等於是把泥沙擋在洞口外,但在艾莉颱風過後,淤積的泥沙已超過了擋泥結構的高度淤積於洞口附近。

經過去年蘇力及潭美連續二埸颱風的排砂隧道排砂操作後,除排出近100萬立方公尺的淤泥,也讓攔污柵擋泥結構內側鋼模部份已露出於淤泥,潛水員發現,該結構已嚴重鏽蝕變形,因此有關單位決定將擋泥結構全部拆除,可避免已鏽蝕變形的鋼模在排砂操作時經泥水沖刷而斷裂,堵住隧道口或卡住隧道內較窄的部份,造成排砂隧道損壞。未來規劃接續辦理整體擋泥結構拆除,更可加大洞口面積,大幅增加流入隧道的泥沙量,讓排砂效益更高。

而在今(103)年年中進行的潛水員水下作業工作,其內容,主要包含切割鋼模、鑿除混凝土、撿搬沉木及架設沖淤工具等等。

 ----------------------------------------------------------

潛水工作團隊

在石門水庫作業的潛水工作團隊,約需十四人,包含管理所有行政及技術的「潛水作業主管」一人、統籌潛水員水下作業及安全的「潛水總監」一人、下水潛水作業的「作業潛水員」二人、岸上著裝待命的「救援待命潛水員」一人、負責勞工作業安全衛生的「勞安人員」一人、協助二位水下作業潛水員著裝及整理臍管的「潛水員助手」計四人、管控減壓艙程序的「減壓艙操作員」一人、管控維生氣源及熱水的「系統維修操作員」一人、執行捲揚機及雜項工作的「雜項工作人員」二人。

其實將潛水員送到水下去作業,與將太空人送到太空去,都是一樣的道理,都是需要團隊才能完成,潛水員及太空人的安危,都需要整個團隊來掌控,任何環節皆不能出錯。

在上述的工作人員中,簡單的來說,就是,除了下水的二位潛水員以外,尚有一位在岸上,著潛水裝準備的救援待命潛水員,以應付水下緊急狀況,其他的人,則協助拉臍管、氣源、熱水通訊、捲揚機等等,這些工作人員,也大部分都有潛水員資格,只是每日的工作輪換而已,也就是說,可能今天是「作業潛水員」,明天是「減壓艙操作員」,後天是「系統維修操作員」等等。

而另外,很重要的一位是「潛水總監」一般都是由資深潛水員擔任,雖然他沒有下水,但是他要負責所有潛水的作業,要指揮「作業潛水員」完成當次下水作業的目的,所以比喻上來說,就是,「潛水總監」是頭,發號施令,「作業潛水員」是「潛水總監」的眼睛與手臂

潛水員在水下作業的時間,僅約三十分鐘,所以潛水員下水後,皆分秒必爭,以最安全、最簡單、最快的方式作業。完成作業後的減壓過程,約需三小時,且至少需休息一天後,才能進行下一次的水下作業。

他們是屬於勞動部所規範的「堅強體力」的工作人員,一般人需要年滿六十五歲才能退休,他們則可提早於五十五歲即可退休。

--------------------------------------------------------------- 

如何才能擔任「深海職業潛水員」

而如何才能擔任「深海職業潛水員」呢?

擔任石門水庫的「深海職業潛水員」,需有勞動部頒發的「乙級潛水員」證照,而勞動部則不定期辦理「乙級潛水員」考照,只是近年來辦理考照的次數減少,也有人才斷層的隱憂,而另外,如取得國際認證的,高級潛水員課程(ADC)證書,經勞動部認證後,亦能轉換為國內潛水丙級或乙級證照。

國內的深海職業潛水工作內容,主要為配合海事的管線工程、水庫的清淤工作、海事科學研究、水下考古工作及沉船沉機的救災打撈等等,但因工作量不穩定,所以大部分的潛水員,皆無固定雇主,都是有工作時,才以點工方式雇用,平常勞健保則掛於潛水員公會或漁會等,當沒潛水工作時,則休息或從事其他非潛水的臨時工作,因此,沒有穩定的就業市場,就難以持續發展潛水技術及培養潛水人員,而且,深海職業潛水是相當技術性的工作,整個工作團隊不是短時間就可以組成,就國家防災及建設的觀點而言,政府有關單位應有長期的潛水員人才培養計畫,以免又要像民國九十三年時,還要向國外新加坡聘請潛水員進行作業工作。

 ------------------------------------------------------------------

籌設和平島地質公園之潛水博物館

而為了發揚潛水文化及保存潛水文物,目前也有一些熱心人士,推動於基隆和平島地質公園,籌設潛水博物館。

因為基隆和平島,早年海事工程及漁業發達,所以,應該是全台灣潛水員比例最高的地方,而且當地又是海軍救難隊及勞動部的職訓基地,另外,再配合地質公園保育、教育、社區及旅遊的核心價值,若基隆和平島地質公園,能與和平島社區的潛水員歷史文化結合,設立潛水博物館,不僅可以發展社區的特色,也有助和平島地質公園的發展,對兩者都是很有助益的。

而且,許多位來自基隆和平島地質公園的潛水員,也都表達未來願意擔任潛水博物館志工的意願。

設立潛水博物館後,不僅有助帶動基隆和平島的發展,亦能為這些年輕時為國家社會付出的潛水員,於退休後,能有一個聚會述說故事的場所,也希望有關單位能更加深入瞭解與協助,讓這些全台工作壓力最大的人,於退休後,不要再有壓力。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

口白:

全台灣 工作壓力最大的人

應該是在 石門水庫

排砂隧道進水口前

進行水下 有關設備檢查及

處理作業的「深海職業潛水員」

他們和一般所認知「淺海休閒潛水員」

最大的差別在於

前者需呼吸的是「氦氧混合氣」

且以完成 海事作業為目的

工作內容包含 切割鋼模 鑿除混凝土

撿搬沉木及架設沖淤工具等等

照片

而在回到水面的過程中

需經長達 約三小時的減壓程序

而後者僅呼吸一般氧氣瓶

以休閒運動為目的

在石門水庫他們在約

七十公尺深的水下工作

而水深每深十公尺

增加約一大氣壓

再加上原來地表上的一大氣壓

所以 約需承受八大氣壓的壓力

在這樣的壓力下工作

是需要高度的技術性及

堅強的體力 才能完成

稍有不慎 就會造成俗稱的

「潛水伕病」或意外事故

而為了發揚潛水文化及保存潛水文物

目前也有一些熱心人士

推動於基隆和平島 設立潛水博物館

不僅有助 帶動基隆和平島的發展

亦能為這些年輕時

為國家社會付出的潛水員

於退休後 能有一個

聚會 述說故事的場所

也希望有關單位能

更加深入與瞭解

讓這些全台工作壓力最大的人

於退休後 不要再有壓力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