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探究古文字,荒徑索老子(二) 銀髮游藝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好的訊息廣為傳播。以下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
@@@@@@@@@@@@@@@@@@@@@@@@@
上接:
副刊:探究古文字,荒徑索老子(一) 銀髮游藝 2015.01.17 9:45PM
https://www.peopo.org/news/266031
探究古文字,荒徑索老子(二)
「道」,在道教使徒與信眾的心目中,應該是無以倫比,崇隆神聖的;即便是近代的哲學家眼中,也是東方世界裡,對人所存有的宇宙世界所作極緻精妙的推論成果。後者,從人文思想角度出發,根據漢代以後出現的許多不同論述典籍,去理解老子學說;與此不同的,則是前者在所謂純學術理論之外,標立另一全然不被許多自詡為傳統儒家學者接受的修煉操作,以及據此衍生的俗世運用系統。兩者間的差異,在不完全否認神靈存有的古代特殊時期,後者經常被歸之於誤入邪道所致。到了西方文化全面宰制東方社會思想的今日,則被多數人判定為非理性的無明與迷信。估不論事實真相如何,到了上世紀末之前,想知道老子是否真的討論或記載了修煉之術,一直似乎是各說各話,不可能得到確切答案的疑惑。這個遺憾,在郭店竹簡出土後終於帶來了一線曙光。
郭店竹簡上片段的《老子》相關文句內,第一個使筆者覺得具有特殊意義的事便是:文中用了兩個書寫型態不同,戰國時期楚國文字的「道」字,而非通行本的單一「道」字。更重要的是,這兩個字同時出現在竹簡老子的同一編本(甲編),這樣一來,便暗示了它們間可能存在不同意涵的意義。與它們有關的文句分別各舉一例如下(參看圖一):
圖一,例一中的“道”(以下稱為「人行道」)字:
單看這個字的構型:從人,從行;讀者直接便能會意為:人的行止。但是它的內涵應該不只如此。關於此點,讀者可以從另一構型更簡單的字“又”來理解。“又”字的現代同義字是「有」,早在甲骨契文時期已在使用。它作為符號的形象是三個手指頭的手,本義則是指:人從起心動念,到設計規劃以至於準備行動,而後獲得成果的整個過程(請參閱拙作「臆解《恆先》‧第一簡上」一文關於“又”字的解釋)。因此,《恆先》第一簡文句:
恆先無有,樸、靜、虛。樸大樸,靜大靜,虛大虛。自厭不自忍,或作。有或安,有氣;有氣安,有有;有有安,有始;有始安,有往者。未有天地,未 (第1簡)
一文內「有有」一詞原文寫作「又又」,如果以現代化語來說,便是「有了有」。詞中,前一個“又”字表示的,是上述完整行為過程的最後一部分,意思是「得到了」;後一個“又”字,則偏重於上述完整行為過程的最初始部分,即:開始動心起念,但是也可以解讀作包含上述整個完整過程的代名詞。讀者如果嘗試體會古代這樣多面向去使用,他們所創造出內容包含繁複思想的單一文字的方式,並將此概念用到「人行道」字的使用,便會同意它應該表示的是:人所以行為的總原理。如此一來,很明顯的的,例一的第一段文句的意思,便是:運用人行為的原理來輔佐上位者的人…。當然,這個字的進一步運用,也可以也可以像“又”字一樣當動詞使用,表達使一切行為符合人的行為原理。
事實上關於「人行道」字本義的探索,過去已有許多學者發表相當數量的論述,筆者在此僅引一例與讀者共享。該例是從甲骨契文卜辭探討角度加以說明:
『 …嚴一萍先生的解釋充分闡明甲骨文的「人行道」,即是“道”的本字,且其本義確實為“導”,如果卜辭中的「人行道」讀作“導”,這樣才可以將各種卜辭的內容講得清楚。嚴一萍先生提出此種解讀時,郭店竹簡尚未出土,現在郭店出土的文獻更證明了嚴一萍先生的洞見,「人行道」,即是“道”。』(摘錄自《由商周文字論“道”的本義》;郭靜云)
郭文的探討極為重要,這不僅是有力支持嚴文的結論。更重要的是,釐清「道」字由商代到周代演變的可能途徑。也因此指出,古人相關於該字背後思想觀念延續與變動的可能過程。
或許,這也就能進一步的理解到,郭店楚墓出土竹簡內伴隨《老子》一文的其它文章內容,包含有大量論述及影響人的行為舉止相關的探討,如:討論情、性與命間關聯性的《性自命出》;以及討論人存在器世間中,因與他人間不同面向的相對關聯性,產生所謂六立(位)的身份立場,並因此而有六德的行為規範的《六德》…等,這些隨葬品是非常符合墓主作為教導未來人主的東宮上士(或東宮之師)的身分的。
從上述其它隨葬文章內,讀者可以發現,古人視「人行道」有自然本性而發者以及人為規範要求而產生者。如果要使所有這些行為都有益於群體,人便需要鍛鍊其心志。因此,便有修「人行道」的產生。甲骨契文顯然也有相對映的字來表示這種需求。該字如圖一,b(以下稱為「修道」)所示。
郭靜云在前面引用的同一篇文章中也討論了該字:
『… ,金文的「修道」與甲骨文的「修道」都是「人行道」的異體字,即“道”的古字,用以表達其“導”的本義。在楚簡中上海博物館《中弓》篇第十六簡亦有「修道」字,言“君宜(儀)導之至者”,依然是“道”(導)的字形,李朝遠先生該字亦視為“道”。 』
文中視「修道」是「人行道」的異體字,筆者卻以為仍有其他思考的餘地。
讀者如果檢視《說文解字》對彡字的解釋:
「彡 : 毛飾畫文也。」
應該會同意「毛飾畫文」的完成,必然是不斷重複類似的畫文工作,以達到最後滿意的美觀需求。因此,同樣的,彭字:「鼓聲也。从壴彡聲。」,它的彡形部首解釋為聲音的發出,不也是需要重複作同樣的打擊動作嗎?筆者因此傾向於解釋 「修道」便是:努力完善人之所當為之意,或者,也能擴大解釋:德盛之人能導引他人。將此解釋放入郭文所舉的例子裡,仍是文意融通。
由於該字強調這是人為的一種努力,所以修道在商代時期可能涵義著不同面向的需求:熟悉人際關係的禮節規範,戰爭技藝的精進乃至強化巫者召神的能力…等。相關的觀念,到了周代卻作了進一步的分化,因此產生了「氣道」一字。
@@@@@@@@@@@@@@@@@@@@@@@@@@@@@@@@@
副刊:探究古文字,荒徑索老子(三) 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267579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