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古厝與老師傅技藝 盼保存與傳承

2008/12/25 08:18
3,700次瀏覽 ・ 15次分享 ・ 1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徐于婷/嘉義中埔報導】

  歷經時代的變遷,過去傳統的竹管厝、土埆厝與編竹夾泥屋等古厝,被現代建築取代而逐漸沒落。在嘉義縣中埔鄉深坑村還有幾個建築老師傅,雖有傳統建築的好技術,卻因年輕一輩向外發展而後繼無人,使古厝保存只能順其自然,也盼更多人能重視這些老師傅與老建築。

  在台灣早期的農業時代,竹管厝、土埆厝與編竹夾泥屋等建築是常見的住宅形式,由於過去經濟情況較差,材料搬運上也比較不方便,很多人便以竹子、茅草、泥土等當建材,就地取材建造自己的房子。嘉義縣中埔鄉深坑社區前理事長涂森山表示,當時這些師傅都以建別人的房子為優先來賺取生活費,自宅則是有時間才慢慢建造,所以自宅反而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能完工。住在嘉義縣中埔鄉深坑村的建築老師傅呂淵列與張樹元,都是從十幾歲就開始拜師學習傳統的建築技術,直到現在還是有一身好手藝,只是隨著時代變遷,古厝逐漸無人使用,老師傅技術無處發揮,會這種傳統建築技術的人也隨之減少。

  呂淵列與張樹元2位老師傅都已七十多歲,原已從傳統建築這一行業退休,但民國九十六年的一個契機下,他們又再度拾起過去的建築工具整修古厝。當時社區工作者賴美鈴在嘉義縣梅山鄉山區買下了一棟老舊的閩南古厝,並堅持不蓋新的屋子,賴美鈴表示,在自然的環境下蓋現代的房屋,等於是破壞了當地的生態景觀,是古厝就要找老師傅來修。因為這個想法,賴美鈴從曾經做過社區輔導的深坑村中,找來一群建築老師傅,並組成「佬獅作坊」,將這棟古厝整修。參與整修的老師傅見到古厝,馬上就地取材開始熟悉的工作,當地居民也提供竹材給老師傅使用,經由不斷地溝通、互動,他們認真、不記成本努力的態度,讓賴美鈴深受感動。由於古厝「復舊」是賴美鈴從未嘗試過的計畫,因此這次的整修工作其實具有實驗性質,也是一個讓建築老師傅展現其工藝的機會,藉此告訴外界的人們,這些古厝和老師傅都是非常珍貴的,需要大家的重視。

 

照片

呂淵列的家是他一手建造而成,是傳統的竹管厝。
記者徐于婷/攝影
 

  回頭看深坑村的古厝,幾乎都已無人居住,目前尚有保留居住功能的竹管厝,其中之一便是呂淵列所居住的房子,而這棟民宅還是他親手打造而成,提到竹管厝,呂淵列很有自信,他說:「竹管厝很堅固,就算有地震都不用怕!」然而現在許多人選擇現代建築,紛紛到都市生活,這些古厝逐漸走入歷史,而老師傅的年事已高,卻無人能夠傳承他們的傳統建築技術,使老師傅雖然想將古厝保存下來,卻也力不從心。目前只能讓古厝的保存順其自然,如有受損,就由老師傅修復成原本的樣貌,在這群老師傅有生之年內將古厝風貌保存下來,直至無法再繼續下去為止。

  雖然老師傅已退休不再建造古厝,但有的老師傅善用自己的竹編工藝,教村里小朋友DIY一些童玩,而呂淵列也運用自己的技術,轉而幫忙修復爐灶、廟宇等工作。賴美鈴表示,這群老師傅仍保有一身好技術,只是需要外界認知到,他們的確是可貴的寶藏。當時賴美玲所提出的古厝整修計畫只是拋磚引玉,她希望更多人能意識到常民文化<註一>的重要性,不只是在深坑這個地區才能發現具有才能的老師傅,更要擴及全台灣來看待這種保存工作,有心想保存這些古厝與老技藝才是最重要的。

  <註一>常民文化:相對於菁英文化,具有普遍性、易親近的特色,表現在日常生活傳承的物質生活文化、社會生活文化以及傳統的思維、價值觀等生活方式。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