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建構台東聖母健康農莊仿自然人工濕地工作坊

嵌入:
文字-A A +A

CBA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變遷調適行動

聖母生態農莊調適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方舟人工生態浮島

宜蘭社大微生物菌自然農法社

羅東社區大學蘭陽山川生態社

2015.2月25日

宜蘭社區大學CBA調適氣候變遷做中學建構社區型仿自然人工濕地工作坊
2015/2/25謀合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植物組引導協助天主教會花蓮教區附設聖母健康農莊做中共學調適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方舟人工生態浮島

台東聖母農莊生態池漫談前世今生

台東聖母農莊位處於良好之地下水蘊藏區,介於利嘉溪(大南南溪與大南北溪匯流)與知本溪集水區交接處,主流發源於中央山脈東
麓,是一個由三角洲沖積平原經整治開發為可耕作、居住的土地。由於天然地形與發展歷史背景之關係,一般灌溉用水的來源或設施包
括開鑿深井的地下水、地表水的川流式引水、儲蓄水源的水庫或埤塘、天然湧泉水等等灌溉。

2013年12月12日,農莊通過有機認證 1.8806公頃。為了避免田間灌溉水源的污染,農莊的灌溉用水即地下水,當初向下挖設十公尺
就有豐沛地水源湧出,最後是往地表下挖了七十公尺。有機農業的田間管理模式,成就了豐富而多元的伴生植物與田間生態,讓地表
逕流的流速減緩、植被能截流,植物根系能深入土壤吸收水分,地表枯枝落葉也能吸收水分。小水滴緩慢地在田間、地表、土壤、植物根
系裡,持續的深度旅行,對地下水之補注亦有間接效用。

為了提昇流經農莊土地的川流式引水灌溉系統內的水質健康、促進水源涵養,豐富地景元素。我們更以社區貨幣邀請環境教育顧問宜蘭社區大學CBA調適氣候變遷做中學建構社區型仿自然的人工濕地工作坊邱錦和等人,希望從生態觀點來模仿自然濕地的功能。池體構造的材料
儘量使用在地容易取得且可自然分解或永續利用的材料,例如木、竹、石、挖出的土方等,也儘量用簡單、耐久的施工方式與技術,以
備日後損壞時可以自行修復及更換。生態池的不透水層更儘量採用自然的精化處理方式,亦即仿效老祖先作水田牛踏層的智慧,經大型機
具不斷壓實與放水測試暨實驗,使土壤顆粒依大小順序逐步沉澱填滿孔隙,而形成具有防水效果的不透水層。水岸邊坡應平緩自然,以天
然之土壤、木頭或石材等仿自然形狀砌成。採多層次水生及陸生原生植栽配置,以創造多樣性棲地環境,藉以滿足各種台東原生植物,
及過境昆蟲、鳥獸等生物良好棲息居所。更可以有效地降低週邊環境溫度;更透過水裡面的諸多植物、動物、昆蟲或微生物來協助分解淨
化水的品質。農莊自民國100年開幕以來,前後陸續總共完成了五座人工生態池。

宜蘭社區大學CBA調適氣候變遷行動方案做中學建構社區型仿自然的人工濕地工作坊

CBA需求評估/現況問題分析:  濕地是地球生態系統及重要的天然資源,擁有相當高生產量,提供人類及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生物的多樣性及水質淨化功能,提供可食用景觀、休憩及教育的社區價值。工業革命後溫室氣體排入大氣中影響全球嚴重暖化,人類如何調適氣候變遷的生存,台灣山高水急與區域缺水課題,為調適氣候變遷社區得建構仿自然的人工濕地蓄水、調洪、補注地下水,應用人工濕地淨化水質的功能及重要的價值,減輕全球暖化及調適創新社區的新生活。

CBA課程目標:

A.體現黃武雄「學校在窗外」教學的真正意義,釋放社團視野、重建屬於在地的世界觀引導宜蘭社區大學KKF微生物菌自然農法社結合羅東社區大學蘭陽山川生態社孔明車隊等朋儕社團CBA由下而上的做中學建構社區人工濕地引導社區以行動環境教育工作坊參與建構社區型仿自然的人工濕地,減輕全球暖化以行動復育可食用社區型人工濕地,調適創新社區的新產業。不僅具有景觀、休憩、教育功能,更可為都市化環境增添一些適合動植物生長、生存之空間,對活化社區生活及都市生機具有重大且直接的貢獻。

B.激發社團面對全球嚴重暖化氣候變遷的鄉土情懷進而珍惜愛護鄉土。

C.培養跨社團運作及互助合作的精神,減輕全球暖化及調適創新社區的新生活。

 CBA調適氣候變遷做中學建構社區型仿自然的人工濕地工作坊課程規劃緣起

     行政院農委會台灣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研究員黃朝慶博士的理念認為,生態水池是大自然中動植物繁衍、生活、遊憩的重要活動空間,也是人類社會生活不可缺失的重要環境。尤其在景觀設計及造園藝術上,人工濕地生態水池是一項非常受重視的設施項目。在各種公園、社區、庭園、校園及遊樂區均可看到各形各狀深淺及構造不一的人工濕地,人工濕地的營造管理已是仿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重要地景元素。水域環境是大自然動植物匯集交流最豐富的基地。不論動物的哺乳類、鳥類、兩棲類、爬蟲類、昆蟲、魚蝦貝類及植物的濕生植物、水生植物、微生物益菌類等,均會受到水的滋潤而大量繁殖聚集。公園、校園、公私機構之庭園或大自然中的溪流海岸濕地、湖泊埤池,如能利用適當的空地與充分的水源營造管理為生物的多樣性水域環境,不僅具有景觀、休憩、教育功能,更可為都市化環境增添一些適合動植物生長,生存之空間,對活化社區生活及都市生機具有重大而直接的貢獻。當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多樣性生物面臨滅絕,刻不容緩的工作是CBA由下而上的建構社區人工濕地–以減輕、減緩全球暖化所帶來的衝擊。

 

仿自然的生物多樣生存環境,人工濕地規劃設計基本理念

(一)水深

以安全考量週邊池面水位不要深過60公分,具有層次變化,從10公分~60公分之間配置不同之需求比例。如要規劃魚蝦貝類棲息過冬,可於中間或非觀察區保持4公尺~2公尺之不規則深水區。

(二)形狀

應力求不規則,彎曲且多變化;避免平直整齊之形狀。

可考量設計成數層階梯式不等水位的區帶,同水位的區帶,水道可連接式獨立,不同梯度的階梯可創造水流高差的效應。

(三)池底

以粘土成分占40%以上之泥土,夯實成60~80公分的土底即可防漏,不必使用水泥或磁磚等。並於地底挖溝,堆石、堆木塊,放置多孔隙材料等做成深淺不一;具有變化之地形,提供水生動物選擇與利用,池邊1-2公尺斜坡預留為潮間帶及透水區。

(四)植栽

依不同水深,栽植原生之可食用濕生、挺水、沈水及浮葉等植物,周邊保留栽種親水之原生地被及水生喬灌木,並應使植物枯枝落葉和水體有最多的接觸面。

(五)池岸

水岸之邊坡應平緩,並以自然土壤、木材或天然石塊砌成;營造動物喜歡之緩和邊緣,切勿設置成垂直堤岸或使用水泥、磁磚,尤應注意邊坡要維持多孔隙及多變化,以利動物之進出及棲息之隱蔽性。

(六)池中堆置物

可放置枯木、石堆、枯竹,並使部分沈入水中;部分設置直立之棲木為水鳥駐足點;部份自岸上自然倒入池中便於水棲昆蟲及魚蝦生存,亦可形成水陸兩棲動物及天然通路。

(七)人工生態浮島

池中儘量預設1~3個人工生態浮島,可利用竹筏或木筏,混合種植多樣化植物,如水社柳、莎草、禾本科草類。

(八)流動水

流動之水聲及噴霧對某些動物具有吸引力,可以用沈水馬達創造類似之循環水利用。流動水域及利用沈水馬達製造震動效應可減少水域中藻類大量滋生。

(九)日照

光照是必要的生態環境因子。池面大部份面積每天應維持適當之光照,以利各種動植物繁殖生長。池邊可種植親水性的喬木或灌叢,但要避開高大的人為建築物。

(十)動物之引入

如果水池和外界有平緩而天然的進水溝渠或排水溝渠等,自然廊道可供野生生物進入之途徑;則最好讓野生動物自然地逐漸建立其族群如各種蜻蜓(幼蟲水蠆)、盤谷蟾蜍、黑眶蟾蜍、澤蛙,否則可以小規模放養泥鰍、蓋斑鬥魚、牛糞鯽魚、蛤蜊、田蚌等原生物種;但要設法防止放生行為並移除福壽螺、錦鯉、吳郭魚、巴西龜、琵琶鼠等外來物種。如果外來物種進入;將造成迅速繁殖而使水池遭到生態浩劫。

(十一)教育利用及生物多樣生存環境

應將水池區分為生態教育利用及生物的多樣性生存環境,於生物的多樣性生存環境內除了管理人員禁止人為干擾或進入,如此才可維護各種野生動植物有適當之生長及隱蔽處所;一般生物多樣生存環境應占水池三分之二以上。接近及利用通道應在水池邊緣(前緣)通過,不可由中間切斷池面。在使用上應有明確之利用目標及規劃,例如教學、展示、物種蒐集、可食用濕生、挺水、沈水及浮葉等植物管理採收等。否則很容易變成一個使用率偏低的奢侈品或荒廢池。

(十二)水源

水源及水量應保持清潔與穩定,進水管道及出水管道以隱藏式對角方位設計;池中及岸邊植物視其生長及競爭情形隨時進行必要之管理(每月約四個工作天) ,俾利維持水流之順暢及避免弱勢族群被掩蓋。

(十三)隔離

生物多樣生存環境生態水池是仿自然的親水空間,應以開放形態呈現,不要上鎖或築高圍籬,讓居民、學生、一般遊客隨時可以進入觀賞區進行觀察、學習及休憩。生物多樣生存環境區除調查需要,不要干擾或開放參觀,每年三、四月及八、九月動植物繁殖期間應休園禁止干擾。

(十四)多功能設計

使用材料充分利用自然石塊或木材都可設計多功能使用,以減少耗費能源增進有效利用。例如水岸段石切石塊或疊石,可以排列成多隙生態空間或石塊休憩椅或石塊隔離帶,並製造多變化之視覺效果,木材亦可同此設計。儘量用當地而且可以永續的材料,也儘量用簡單耐久的建築術,損壞時,方便一般居民、員工、師生都可以自行修復及更換,以符合就地取材與DIY原則。如利用當地竹材取代石塊邊坡或利用木頭來做成小橋。

 

調適栽種或引入仿自然生物多樣生存環境人工濕地之可食用本土植物

(一)沈水性植物

水車前、石龍尾、金魚藻、水王孫、水蕨、眼子菜、鹿角苔。

(二)浮葉植物

田字草 、台灣空心菜、野菱、萍蓬草、芡實、莕菜、龍骨瓣莕菜、白花水龍、水禾。

(三)漂浮植物

滿江紅、青萍、紫萍、無根萍、品萍。

(四)挺水植物

紅辣蓼、紅蓼、田蔥、荸薺、燈心草、水毛花、單葉鹹草、莞、長苞香蒲、香蒲、刺子莞、寬桂莎草、覆瓦莎草、青芋、紫芋、華克拉莎。

(五)濕生植物

毛蕨、水簑衣、毛蓼、戟葉蓼、白苦柱、水豬母乳、過長沙、三白草、半邊蓮、野慈姑、水丁香、細葉水丁香、風車草、鴨舌草、野薑花、貝舌薹。

(六)岸邊石縫植物

木賊、過溝菜蕨、腎蕨、越橘葉蔓榕、石菖蒲、密花苧麻。

(七)水岸綠化植物 (草本及灌木)

竹葉草、水竹葉、三儉草、三葉埔姜、草海桐、苦林盤、臭娘子。

(八)水岸綠化植物類 (喬木)

金柳、水柳、穗花棋盤腳、風箱樹、稜果榕、雀榕、茄苳、九芎、筆筒樹、苦楝、血桐、白杓子、山麻黃、水桐木。

 

面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多樣性生物滅絕的處境,從小處著手擴大參與建構保護自然生物多樣生存環境仿自然生物多樣生存環境生態水池有時會很難開始,必須跳脫學校、機關及社區既有的作業習慣與工序,在經營管理方面也迥然不同。若能在推動初期,把握以下幾個原則,可能會有所幫助。以三峽成福國小成福溼地工作坊規劃建構校園社區人工濕地成福水草塘為例 :

 

(一)面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營造初期半年內看不出成果;但眼光要長遠;要成立並發動工作坊,必須有整體規劃及配套措施,且應分別訂定短期和長期目標,由最簡單最小而且容易的地方開始。例如整理改善現有的小水池,種植引進最容易存活的水柳、竹葉草或水丁香。參觀模仿已經成功的案例或選擇最方便管理與觀察,選擇與現有用途最沒有衝突的地方開始設置。

(二)工作坊結合社區跨校、跨社團做中共學調適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先集合幾位志同道合的老師、居民共同討論、設計、營造發動師生親子參與建構,並設法和自然、社會、美術、數學、語文等多元化課程或社區活動密切結合。

(三)應付全球暖化氣候變遷行動環教工作坊讓學生、老師、社區居民、行政官員等,一起參與規劃、施工、驗收利用、營運...整個過程,以夥伴關係經營管理水池。設置推動及諮詢委員會,以便廣納各界高見;不斷檢討改進、持續推動、共創生機、累積共識。

(四)調適氣候變遷行動環教工作坊設計一種能讓參與者不斷貢獻;不斷受到鼓勵及肯定;不斷面對新挑戰;不斷增強本土歸屬感與認同感之機制。只有這種機制才能讓仿自然生物多樣生存環境生態水池計劃維持活力與預防破壞、荒廢發生。仿自然生態水池的物種及棲地是永遠隨時間而在良性改變,並和周圍的所有環境共同演化,調適氣候變遷行動應不斷觀察、探索、檢討及改進,永遠沒有『停止』或『完美』的一天。

(五)調適氣候變遷行動環教工作坊訓練師生及社區一般居民有能力與責任去照顧與維護生態水池,並隨時支援、協助後來跟進學習的社區;提供他們必要的知災、防災、避災、自救資訊。

(六)調適全球暖化仿自然社區人工濕地生態系之物種生長、平衡、穩定均需要一段時間;無法速成,所以要有愛心、耐心及毅力也要知所應變,不斷創新活化社區生活及都市生機。

此外,更要試圖以野生動植物立場來經營管理水池,而非用人類的眼光對待水池,畢竟生活其中是野生動植物而非人類,營造適合他們生存的環境遠勝於人們視覺上的喜好,是減輕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多樣性生物面對人類工業革命後滅絕唯一的途徑。

 

結語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影響人類與自然生態系,所以每一地方或社區均有差異。CBA調適氣候變遷行動方案做中學建構社區型仿自然的人工濕地工作坊課程內容規劃與實際設計規劃時,均應考量當地特別的自然資源,環境及文化背景。並廣泛聽取及收集當地資訊後因地制宜,不能僵化於統一標準或原則。土地倫理及保育美學大師奧波在他的代表性巨著『沙郡年記』中明白的告訴我們『一件事情要是傾向於保存生物群落的整體性、穩定性及美,便是對的。若是它的傾向不是這樣,那麼它就是錯的』。(『A thing is right when it tends to preserve the integrity,stability and beauty of the biotic community. It is wrong when it tends otherwise.』)在營造仿自然社區人工濕地之規劃及進行實務操作時,尤值參考,鼓舞自己並牢牢銘記在心。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3

加入時間: 2007.06.10

噶瑪蘭人-風箱樹

加入時間: 2007.06.10
780則報導
729則影音
8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23

2019瑞岩香米播種祭獻詩獻花

2019-02-24
瀏覽:
5,171
推:
47
回應:
0
3:29

武塔民族實驗小學 校歌

2019-02-17
瀏覽:
5,376
推:
26
回應:
0
2:58

武塔民族實驗學校揭牌 校長致歡迎詞

2019-02-17
瀏覽:
4,194
推:
31
回應:
0

造窯生市永保安康

2019-01-30
瀏覽:
4,933
推:
4
回應:
1
4:26

仁山植物園生態池行動公民協力建構

2018-06-22
瀏覽:
7,047
推:
12
回應:
0
4:15

臺灣蘇澳金刀比羅神社遺址

2018-05-23
瀏覽:
6,310
推:
16
回應:
0
4:25

加留沙埔沙丘開幕式

2018-04-30
瀏覽:
5,958
推:
4
回應:
0
3:10

回憶青仔地風箱樹搶救易地復育

2018-02-15
瀏覽:
6,750
推:
19
回應:
0
3:13

哈卡巴利斯橋通車部落耆老祈禱儀式

2018-02-11
瀏覽:
6,606
推:
37
回應:
0
4:50

武塔國小玩中學臺灣黑熊窯

2018-02-10
瀏覽:
6,223
推:
62
回應:
0

CBA建構台東聖母健康農莊仿自然人工濕地工作坊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835篇報導,共13,18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835篇報導

13,18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