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愛非洲 醫療荒漠的先行者
「在一個緊急的手術中,動刀的瞬間,一個病患的血液不小心噴濺到我的眼睛,當下工作人員神情緊張的告訴我,這個病人來自結核病房,而結核病房裡有九成的人同時也罹患了愛滋病…」談起這段在西非幾內亞比索服務的往事,國合會駐布吉納法索醫療團團長黃其麟顯得淡然,他笑一笑地說:「在非洲友邦服務了20多年,看過數十萬個病患,像這樣的狀況太多了,但外科醫師的宿命就是如此,尤其面對許多致命的疾病,只能事先做好預防,該遇到的也跑不掉,當時我決定到這裡來工作,就知道自己沒有畏懼的權利!」
愛上非洲,是因為得到比付出多
正因為工作充滿了風險與挑戰,國防醫學院畢業,擁有一般外科、泌尿外科專科醫師資格的黃其麟,多年來最常被問到的就是:「為什麼台灣有那麼多發展機會,偏偏要跑到非洲去行醫?」而他總不改軍人內斂的本色,多半只是言簡意賅的回應:「一切都是因緣際會」。
30歲那年,剛結束專業醫師訓練,到外島軍醫院支援的他,意外被國防部徵調到非洲行醫,「當時長官問我的意願,我想自己既然是軍職,到處支援本就是常態,因此,花個半年、一年到非洲看看也不是件壞事,就一口答應了。」而這一答應,自此讓他的生涯轉向,不僅將醫療專業改投注在援外工作,日後甚至提早退伍放棄終身俸,轉而擔任國合會醫療團團長,深耕非洲大陸迄今,為台灣外交克盡心力,也造福了更多友邦的人民。
「這並不是一份浪漫的工作,有時候一天的門診,搞不好是在台灣一個月的工作量,還得時時暴露在高風險的傳染病下,因此光是有熱情還是不夠,還要有堅持下去的毅力與勇氣。」一路走來,歷任駐布吉納法索、幾內亞、查德的醫療團團長,黃其麟除了看診之外,還要處理繁瑣的行政事務,招聘與訓練團員,執行各項醫療計畫,扮演好統籌與調配的角色,讓團務與計畫能夠正常的運作。
即便如此忙碌,黃其麟不忘提醒自己與團隊,在當地人民眼中,一舉一動都代表著台灣。身為他們唯一救命的希望,除了善盡良心醫治,更不能停止學習。20年間,為了精準瞭解病情、提升醫療水準,他以身作則,不僅學會了葡語、法語與阿拉伯語等多種語言,還不定期參加醫學研討與進修,收集各式艱難的醫學案例,在學習的路上樂此不疲,也為人生帶來不同的意義。
他進一步指出,大家總以為到非洲工作一定是來「付出」的,事實上則不然,這麼多年的體會,他反而覺得是非洲教會了他如何生活與工作,從認識第三世界特有的人文、社會生活條件、思維邏輯,到醫療領域上滿滿的收穫,包括遭遇到許多非洲國家特有的傳染病,以及在臺灣從未遇過的極為困難的案例,這些都是待在臺灣一輩子都不可能遇到的事情。
從臨床走向策略規劃,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黃其麟認為,醫療是一個服務的志業,尤其在援外的領域,得建立在雙邊醫療合作協議架構下,協助友邦改善醫藥衛生環境,針對實際的需求對症下藥,才能朝向永續發展的目標,發揮更大的效益。
他以布吉納法索為例,這位於西非內陸的友邦,人口高達1千6百多萬人,醫生卻不到7百人,75%~80%的孕婦生產時不是到市區的醫院,而是靠鄉下的衛生站、助產士中心的護理人員接生,且大部分人民的健康亦是靠這群基層的人員看顧,重要性不言可喻。
因此,近年來他積極地在布吉納法索推動「台布醫療合作計畫」,此計畫除了在區域級醫院進行臨床診療,協助強化檢驗品管、醫學工程技術,也將移師偏遠村落從事巡迴駐診,推廣公共衛生教育,並藉著培養基層衛生站護理長,進行助產士訓練,大幅提升基礎衛生醫療服務水準。「這是個全國性的計畫,對我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不單只是醫療專業,還有整體規劃與策略面的思考,雖然感到戒慎恐懼,但無論如何都要全力以赴,因為這正是布吉納法索基層衛生醫療最需要也最欠缺的環節!」
在非洲行醫20年,面對生活條件較差,人手又不足,加上政治局勢的動盪不安,兵變頻仍,問他如何度過低潮,有沒有後悔過,他只是豪爽的笑答,當他選擇這條路時,就告訴自己未來沒有後悔的餘地,一旦建立這樣的心境後,比較不會有太大的挫折,如此,環境再苦只是不太方便或不太舒適的感受而已,往前的路會變得比較好走。他發現,人會猶豫是因為想太多,當你一直回頭去想,永遠會覺得現在的選擇是錯的,永遠都不會滿足了。
「在台灣,或許不缺我一個醫生;但是在非洲,一、兩個醫生卻能改變很多人的生活。」黃其麟語氣裡的堅定,讓人預見到非洲的未來,將因這些披著白袍的臺灣人,帶來更多的健康與笑顏。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