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春風化雨 – 詩想教給我們的事

2015/04/16 11:16
2,782次瀏覽 ・ 5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一代笑匠羅賓威廉斯殞落,在一片追悼文中,我發現了這部曾在八○年代曾被籲為師生教育經典的電影,「春風化雨」,另一個翻譯叫作「死亡詩社」。由於這位巨星佔據我不少的童年回憶,在「野蠻遊戲」、「美夢成真」、「變人」……等等電影的精采演出,讓我帶著一絲懷念地看起「春風化雨」,想看看年輕時的他是什麼模樣。在這部試圖傳達教育真諦的電影中,羅賓威廉斯飾演一位與世俗印象完全不同的英文詩老師,Mr. Keating;描述他對教育的用心,從內而外地改變一群學生的人生,也點出教育制度的最大矛盾:制度所培育出的人才,往往和身心健全存在巨大的落差。

這位Mr. Keating一段在課堂上的演講說:「商業、醫學、法律、建築……這些技巧是我們賴以為生的技能,但詩卻不是,它和我們將來要上醫學院的目標聽起來毫無關係,卻是我們身而為人的根本。」我們可以獲得很多成就、也可以庸碌一生,但這些評價都是外界賦予我們的,而我們身而為人的價值究竟是什麼,卻少有一門「科目」能夠告訴我們。這位老師要求學生們撕掉書本上關於詩的優劣的判別標準,要求學生發自內心地感受詩句,這樣先進的思維,在電影上映二十年後的現代,恐怕還沒有哪位老師敢真的這麼做。

一個人的感情、價值觀、理想……都是構成生命最基本的元素,甚至凌駕在你所選擇的職業和科系;偏偏這些元素都無法評分、無法規格化,於是便在教育制度中被悄悄地迴避了。因此,太多人活了一輩子,贏得了功成名就的表象,卻始終不明白實踐自我究竟是什麼意思;然而卻有一位老師勇敢地告訴學生,評斷生命、評斷美,不應該有任何的標準。

「春風化雨」透過一名老師的點化,將教育的矛盾攤開在觀眾面前。教育總是期望我們成為更好的人,但「更好的人」的定義,卻是建築在表象條件之上;更加殘忍的是,當一位老師選擇啟蒙孩子更為根本的內在,卻被制度視為動搖秩序的禍害。

看完這部電影,除了追念羅賓威廉斯的風采,也會讓人重新省思「制度」的作用,它究竟是協助學習的系統,或是早已變成容不下異己的一言堂?而學生們究竟應該在學校裡學習到什麼?看著一個為師者願意在台上,為自己相信的理想奮鬥,他面對的不僅是學生、還得對抗整個將它視作毒瘤的制度;為了這樣的理念奉獻,是多麼勇敢的一件事。
我相信,「啟蒙」並不是一句冷冰冰的口號;一個人的內心涵養,絕對在他的成就和名利之前。在教育面前,或許我們都該擁有故事中老師的那份虔誠,去相信生命不能評分,而我們都該試著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呼喊和感受,那才是「詩」想要教給我們的事。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