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祇的土地
公民記者 張讚國 高從霖 香港報導
香港的面積不大,寸土寸金。從商業區到住宅區,有土斯有財,每一片土地都是財富的來源,因此必須守護風水,例如滙豐銀行外矗立的40英尺米粒銅雕,或前後兩對獅子雕塑。商業大樓有巨獅鎮守,一般店家也有小獅子看門。
跟台灣人的信仰一樣,對於腳下的大地,港人篤信土地所供給的任何東西,都受到神祇的庇佑,人們需要祭祀土地神,以祈求六畜興旺和五穀豐收。土地神有不同的名稱,如福德正神或伯公等,但通稱為土地公。
除了新界外,香港的可耕地不多,農作物的生產更少,不過土地公還是在各地受到膜拜。由牛頭角的伯公古廟,到尖沙咀的福德古廟或紅磡的福德古廟,香港還有幾座大型的土地公廟,幾百年來一直庇護大小村落。
大土地有土地公保佑,小土地則有地主神看護。香港的街道上供奉著很多地主神,行人如果不留意,很難發覺,「門口土地財神」正看著他們的腳步,以守護商家,避邪招財。跟土地公不同,這些地主神都屈居在一個角落,頂多是個迷你牌位,有時還東倒西歪。牌位前插著香,或擺著水果和鮮花。
香港由一個小漁村,演變到目前的國際大都會,其間的過度商業發展與財富追逐,大概可從土地公的香火鼎盛,和地主神的普及,看出點眉目。儘管地位不同,土地公與地主神其實沒什麽太大差別, 都是港人寄託希望的街頭象徵。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