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傳統西服店 閃耀四十年
【銘傳大學傳播學院公民記者李思嬑、李作鴻、吳佳蓁、林雨慈、陳慧、劉書霈、鄭子嬋台北報導】位於士林夜市裡的一家西裝服飾老店,已經營了四十年,老闆還有著一本記錄本記錄著客人量身定做的西服尺寸及樣式,其中還有不少名人的紀錄,一頁頁泛黃的紙張,彷彿訴說著西服店的歷史。雖然西服不是現今的流行服飾,但仍有許多人需要一件量身定做的西服。
在現今紡織工業發達的時代下,還有人記得純手工衣服穿起來的感覺嗎?在機械還不發達的年代,所有的西裝都是由師傅一針一線的由紡織機縫製而成,布料的長短與裁縫都由師傅拿捏,做出一件漂亮的西裝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經過了數十年後,西裝都由機器大量的製造,純手工西裝已較少出現在市面上,手工西服的技術漸漸不再像以前,需要大量人力,在技術方面有面臨斷層的危機。而在士林夜市裡頭,有家小間的西裝店,老闆名叫吳文察,已經開業有四十餘年的歷史,其店也從手工打造演變到現今的機械製造,雖然現在的西服都已經由工廠製造,但對於手工縫製西服的技術還是經驗老道,能因應客人要求,面對客人總是親切迎接,並量身打造出一身筆挺的西裝。
老闆表示做衣服要從車褲子開始學,再來才是學製作上衣,在領子上頭就需要縫兩千針,整套衣服下來要一萬針。手工縫製的就算穿三十年也不會變形,而現在的人只有少數場合才會穿,都買便宜機械製西服,所以還是要跟上時代,用機械製造的西服為主。老闆更說明在這個競爭的年代,要跟別人不一樣才能賺錢,因此老闆作西服尺寸的幅度很廣,小要比別人的S還要小,大要比別人的XL更大,不管誰來都能找到合適的衣服。曾經有黑道大哥出殯,小弟兩三百個都來買西裝,不管高矮胖瘦,外面買不到西裝的都能來這裡買。也曾經在三十年前找老闆訂做結婚禮服,現在兒女結婚了,也來這裡找他做西服,一家三代都是客人。
老闆吳文察,出生在小孩多的大家庭,在民國56年保送上初中,讀了沒幾天,家人覺得當學徒比較有出路,經由親戚的介紹,從鄉下的雲林來到都市的台北,在一家西裝服飾店裡當學徒,當時店裡有三、四十個學徒一同學習,最後能獨當一面的只有一、兩個,其他都半途而廢,當學徒相當辛苦,前三個月一個月工資只有十五塊,領錢的時候就是去理髮店買一包肥皂粉就沒了。技術方面,師傅不會教你很多東西,白天做了許多差事無法學習,晚上有一批師傅來做就不睡覺要偷看,功夫都是偷學來的比較厲害,有些偷懶的學徒沒有起來偷看就學不到,剛開始都在縫縫補補,以前也沒什麼東西,就隨便撿剩下的布,以前的縫紉機不像現在是電動的,而是用腳踏的,踏了無數次都失敗,還是繼續練習著。除了技術的練習,傍晚四、五點時,還要幫師父燒洗澡水煮飯,還要幫跟自己一樣大12、13歲師父的兒子洗澡,相當辛苦。在十八歲那一年就當上了師傅,也獨自開了店,還特別選在原本老闆店的隔壁,因為老闆太過苛刻了,沒過多久老闆的店就倒了。
當初創業是為了跟師傅拚,開個三年做不起來就收,卻懵懵懂懂開了四十年,開業期間也非常順利,沒有遇到甚麼困難,算是天公疼憨人,做這行最主要還是技術本位,沒有好的技術就不會繼續光顧了。老闆無奈表示以前的人是鐵做的,現在的年輕人是麻糬,經不起考驗,要肯吃苦才會成功。現在也沒有學徒來學習了,二三十年前,曾經有實踐大學的同學來請教他怎麼車衣服,回去他的教授請我來當客座教授,可是我國小畢業而已就婉拒了,現在也面臨技術斷層。被問到是否願意出國開店,老闆則說捨不得離開啦,還是會繼續經營著,每天都開店,如果沒有吳老闆的堅持和品質,傳統西服店也無法如此長壽,也因為老闆的用心經營,相信未來我們還是會看到大統西服店的招牌在士林大西路上閃爍著。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