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竹蒸籠手藝的夕陽

2015/07/01 18:26
4,066次瀏覽 ・ 107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1
檢舉

公民記者 張讚國 高從霖 香港報導

飲茶,是香港特有的飲食文化;竹蒸籠,則是製作點心不可或缺的烹飪餐具。只要飲茶存在一天,竹蒸籠自然會在餐廳裏繼續出現,可是傳統的製作手藝卻已逐漸在香港消失了。儘管林植鴻和林應鴻兄弟還延續家族的行業,他們兩人可能是香港最後的竹蒸籠手工師傅。

德昌森記蒸籠店位在香港老區西營盤一條繁忙的路上,店面不大,但是有兩個分隔的門面。從清朝末年開始,由廣州到香港,林家的竹製蒸籠已有100多年歷史。

林應鴻:由農村到現在, 轉接地已做了五代。是,五代。我是第五代做蒸籠這行業。

因爲餐館廣泛使用,竹蒸籠看起來可以大量生產,手工製作的設備雖然簡單,其實很費功夫,也耗時間,更須依照顧客的需要而定。

林應鴻:其實做大或是做小的蒸籠尺寸,是按客人的要求,自己是沒有主動權的。但是如果是做些很大的,如20寸的,一天大概做五至七個;但如果是做小的,30、40個都怕有的。即是不同尺寸有不同的產量。

德昌森記除了製作大小竹蒸籠,還有其它實用或擺設的竹子製品。由於堅持手工製作,有時成爲新聞報導的對象,店面往往也是遊客觀光的地方。不過,手藝逐漸失傳,林家有沒有傳授學徒呢?

林應鴻:我沒有教其他人, 亦都是社會發展之後, 沒有年輕人會學這些東西。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已經不會有人學了。因為社會的工種比較多, 本身人的學識亦比較高,所以亦不需要用這門手藝維持生活。

我相信做手藝的人擔心沒飯吃,多過沒有這門手藝。

林植鴻:爲什麽你做得這麽辛苦?這是態度,我的兒子也不做了。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