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纜車計畫 滿載政治

2007/07/03 11:36
2,271次瀏覽 ・ 1次分享 ・ 1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文/徐銘謙(曾任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副執行長,現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及荒野鄉土關懷小組成員)

近日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跳上火線,親自為高山纜車政策辯護,並且以「土木專家」自居,認為反對興建纜車的人都是「思想幼稚、知識貧瘠、信仰又特別堅定」的外行人,一方面又說高山纜車還不是既定政策。如果不是既定政策,值得張景森這樣衝在第一線嗎?看到這樣的重砲出擊,不免令人感到疑惑,「他到底在急什麼?」

照片

事實上,纜車興建的爭議不是現在才有。早在游院長提出「十大名山」纜車政策前,陽明山纜車在十年前就已經提出要建,當時專家內部評估時選定天母等五個山下起點,最後在市議員陳進祺施壓之下改到選區北投設置,卻引發原本已經深為假日湧入泡溫泉的塞車等污染問題所苦的居民反彈,然而馬英九市長無視反對聲浪執意推動到底,並宣示明年動工、九十五年通車的決心。

這下經建會當然有時間壓力,全台灣第一座纜車政績怎麼能夠讓台北市政府拔得頭籌?高山纜車從十條評估到四條,到鎖定雪山線,為了排除阻力,做到游院長承諾的「要在不影響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考慮纜車興建」,因此把個別的環保團體與登山社團拉去背書,直接把焦點擺在興建雪山線的具體細節討論上,而根本不是擴大民間團體與公眾討論來確定「台灣的高山到底需不需要纜車?」

不只經建會很急,高雄市政府日前倡議跨港纜車,並且已經完成規畫並正式公布,還搶先一步制訂史無前例的纜車單行法規,雖然描繪了通車的美好遠景,卻仍然引發在地團體抨擊:政府都已經規畫好了,民間團體連討論都不能討論。而各縣市政府包括花蓮縣的六十石山、高雄縣月世界、藤枝、台南南化水庫、南投日月潭等,台北市政府還要加上一個貓空線並預計九十五年通車。各級政府從中央到地方都彷彿突然撿到了一個拚觀光的「寶」,把歐美國家六十多年前從山區居民或採礦運輸系統改成的纜車經驗拿來照搬台灣,卻避談現今先進國家已經禁止興建的事實。彷彿蓋了纜車就能拚觀光,而且不只要拚觀光還要拚第一個蓋纜車的政府。

然而當中央與地方、台北與高雄在競逐第一,各縣市政府為了連任政績與年底選舉紛紛沒創意地都提同樣的纜車計畫,完全不考慮究竟需不需要?當地地質生態適不適合?對住民造成的衝擊有多大?以及全國各縣市都建纜車,最後能不能帶來實際效益?政治角力擺第一,不問纜車可能帶來的負面衝擊。如此,結果可能流於重複建設,造成資源大量浪費,最後纜車成為一座座空中廢墟;把原本足以傲人的自然資源觀光主體給破壞殆盡,社會成本將由全民承擔。

至於張景森「土木專家」的傲慢正好符應久受批判的「科技官僚」(technocracy)專家政治現象,將視野侷限在狹隘的專業領域,腦海中根本沒有國家公園自然保育與生態承載量等其他領域的知識,卻把持著國家政策方向。在決策過程中既不將資訊充分公開,讓公眾與民間團體有充分討論的機會,當遇到挑戰時更直接將民間聲音視為「俗人」(Lazy)意見,認為一般民眾既不可能懂也沒有與之平等對話的能力,擺出不屑與民間溝通的高姿態,而出現科技官僚竟可以指責民意的不民主作風,這是現代社會科技宰制政治的怪現象。

政治人物在算計政治得失與排除阻力順利興建之前,應先回歸到「台灣到底需不需要蓋纜車?」的本質問題。問一問除了大家都一樣沒創意的纜車之外有沒有別的替代方案可以拚觀光?拚觀光重要的絕對不是明顯可見的硬體建設,而是遊客人潮來了能給他們對這塊土地什麼樣的認識?作為觀光價值主體的自然風光能不能永續保存? 在地詳細的導覽解說與維護自然環境的完整,才是拚觀光的「核心軟體」,如果只知興建硬體而忽視軟體、甚且破壞掉軟體,那麼非常明顯的:「各級政府只是在拚政治,不是在拚觀光!」

本文轉載自中國時報論壇,其他相關文章請上荒野保護協會網站:www.sow.org.tw

(本文刊載於荒野快報150期)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ㄚ嬤 (未驗證) ・ 2007/07/06 10:50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ㄚ嬤 (未驗證) ・ 2007/07/06 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