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蜂巢社區復健中心 以生活訓練取代醫療

2015/08/31 10:00
5,881次瀏覽 ・ 20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4
檢舉

【記者楊雅筑、吳斯穎/桃園市報導】「蜜蜂在蜂巢內都會找尋到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蜂巢社區復健中心創辦人林修雯說。蜂巢社區復健中心不同於其他收容精神障礙者的收容中心,以社員到街頭販賣烤地瓜、販賣二手衣物以及烹煮中餐等生活訓練,讓精障者從出院過後從日常生活當中學習,取代醫院的醫療,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也以行動的策略讓更多人了解精神疾病的患者。

照片

蜂巢社區復健中心「夯地瓜」。

翻轉社會看法 帶來新「風潮」

蜂巢社區復健中心創辦人林修雯及戴雅君,原本就從事精神醫療相關領域的工作,從工作認識後,就認為彼此有相同共識,希望創辦一個非主流、不採取醫療途徑的精神復健空間。創辦蜂巢社區復健中心的目標,即是讓被標定精神疾病的人從生活當中改變 ,也向外推動這個精神目標,在社會上帶來一股新浪潮 。

二O一三年九月,蜂巢社區復健中心於桃園市成立,屬於小型的經營規模,目前的社員共有九位,社員大多由桃園榮民總醫院的精神科轉介,其餘的為社區關懷中心輔導人員所推薦加入。蜂巢的理念是不給予社員貼上「精神疾病」的標籤,林修雯說,人在生活當中可能時常會遇到困境,來到蜂巢後的社員,工作人員會陪同社員們一同面對生活當中的困境,協助他們日常生活的自立,解決他們心中的焦慮,並找尋適當的解決方法。

照片

 

創辦人林修雯。

街邊小生意 增加社員「經驗性」與「生活性」

蜂巢的「夯地瓜攤」,為每個社員一個小時輪一次班,從洗瓜烘烤到實際販賣都是由社員獨立完成,不同於其他社區復健中心只在中心內做手代工等內部活動,蜂巢讓社員們能夠有機會與人實際接觸。林修雯說,這個接觸當中可能會造成各式各樣的經驗,這些「學習」及「成長」不是在課堂之中學習的結構式課程,而是以生活性的方式讓社員們去自我學習與探索。社員吳建成也說,販賣地瓜讓他學習到 手藝技巧,非常有趣。

除了地瓜攤外,蜂巢的門口外也設置 了公益二手市集,收入將補充蜂巢復健中心的資金。更重要的是,二手市集拉近了與社區居民的關係與互動。透過買東西的過程,民眾了解到蜂巢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與組織,認識蜂巢裡的每個社員,而不是將社員們當作是「病人」。社員在二手市集販售時,會親切的接待客人,並仔細結帳與包裝客人的物品,扭轉民眾對於精神疾病的恐懼,讓民眾對於精神疾病有更深的了解,而非持有偏頗的意見。

特別的是,許多企業及實習醫生都會來蜂巢社區復健中心進行參訪,先前智邦科技公司的董事長看到網路有關蜂巢的相關報導後,便主動聯繫邀請社員們至企業的科技園區內販賣烤地瓜,並讓更多人了解這個機構。此外,蜂巢也固定有實習醫生到現場參訪,了解蜂巢的運作形式,與社區居民有更多的接觸。

照片

蜂巢社員蕭慈音。

透過日常生活訓練 迎向新人生

林修雯說,「生活就是一堂堂課程」,蜂巢社區復健中心的社員每日的生活作業看似簡單,但他們都是從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販賣烤地瓜、煮中餐、銷售等活動中學習,讓自己重新與社會接軌,了解如何以自己的力量做生活上的大小事,取代藥物的控制。

二度進入蜂巢的社員蕭慈音,先前被醫院診斷出罹患「思覺失調症」,也曾入住醫院長達七個月治療。蕭慈音說,以前她總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不願面對現實,沈浸在自己的理想當中,但在她住院後返回蜂巢時,蕭慈音的狀況與先前相比以好轉很多。目前她負責烹煮社員每天的午餐,負責想菜單、採買食材以及料理食物,在這當中她學會面對社會、學會財務的控管也學會了承擔責任的能力。

蕭慈音說,以前常常有很多信念,做事也都只是三分鐘熱度,然而自己進入蜂巢後學會面對每天要烹煮八到十四個人份的午餐,不能展現出不專業的感覺,希望能讓別人能夠享受自己煮的美食,也學習到一種勞動態度,藉由日常的生活訓練得到生命的改變與成長。

延伸閱讀

蜂巢社區復健中心

蜂巢公益合作社

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