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地方】遺世獨立的桃花源─米棧古道風華再現

2009/03/06 19:47
6,233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記者陳昱文/採訪報導】從海岸山脈的東側,越過,抵達西側,沿著腳踏車騎士的天堂路─一九三線,南行,有一處以古道聞名的村落─米棧。舊時,一位位挑夫踏上古道,扛起了米棧與水璉部落間的生機;現今,在米棧村民維護下,已重現古道風華,準備帶著米棧繼續走下去。 

 家原本住米棧,民國六十二年搬去鳳林的彭金文表示,米棧的挑夫會把鹽巴、奶粉、香煙、酒等物資用人力挑運的方式運到海邊的水璉部落,賣給原住民,然後向原住民收購玉米、小米等農作物,以及香茅油後回到米棧。他表示香茅油在米棧古道的運送歷史約有七、八年的時間,大約五○、六○年代是香茅種植的全盛時期,香茅的蒸餾讓米棧村風光過一陣子,那時價格非常好,所以滿山遍野都是香茅的蹤跡。彭金文說道,米棧的在地資源並不多,日據時期曾在山頂設了樟腦工廠,振興了當地的產業,早期由水璉、米棧的民工組成的工寮,將煉好的樟腦油全部運給日本人。 

米棧古道入口處。(陳昱文/攝影)

照片

 花東縱谷和東海岸地區受到海岸山脈的阻隔,在日據時代東海岸的水璉村與縱谷地區壽豐鄉的米棧村,兩地幾乎沒有可直接聯絡的道路,「米棧古道」在民國五十七年台十一線濱海公路還沒有開通前,是水璉村原住民唯一的聯外道路,也是與漢人貿易往來的要道。村民當時透過古道以人力運輸稻米等農作,翻越稜線後,暫時會堆棧在米棧村,再搭渡船轉運到鳳林、壽豐等地交易。這也是「米棧」地名的由來。

  交通便利後,古道失去功能,東段部分由於開闢果園、種植檳榔,路跡已不可尋。西段道路的整建起於民國八十五年,米棧社區居民為找回米棧特有的文化和歷史,發起村民整理步道的運動,獲得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的補助,並協助展開米棧古道整建工作。 
 

米棧古道入口意象。(陳昱文/攝影)

照片

 米棧社區居民採用生態工法,就地取材,在入口處搭設竹棧道,並建造與環境形象相結合的古道入口意象,搭設沿途的竹木護欄設施以九芎、合歡等樹木進行打樁編柵,路面以自然的泥面呈現,在突升的路段修築土梯,以及在邊坡以石頭堆置導水道。古道海拔四百一十五公尺,全長一千七百公尺,沿著蜿蜒的林道登高頂點大約四十五分鐘到一個半小時,沿路有九芎、相思樹、野生刺五加、昭和草、月桃、蕨類、姑婆芋等植物,還常可聽到烏頭翁、山紅頭等鳥類的叫聲,自然生態相當豐富。 

 家原本居住於花蓮市區,最近搬來米棧經營民宿的張素足表示,在米棧的生活比在市區更能放慢腳步,她說道,在米棧古道的附近由於環境良好,常常可以看到展翅高飛的老鷹及烏秋等鳥類,而每年五、六月的傍晚能看到許多的螢火蟲。 

 現今,米棧古道在村民的維護下,成為一條適合健行的生態步道,未來需要建立完善的套裝行程,建構完整的生態旅遊機制吸引遊客。米棧村村長吳靜枝表示,走完古道的遊客會覺得有盥洗的需要,現今已著手規劃盥洗設備的設立,預計設在米棧古道入口前的米棧國小及附近的交流中心,未來遊客可舒服的爬完古道,繼續留在米棧遊玩。 

米棧古道入口意象:陶甕燈。(陳昱文/攝影)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