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玉產業的變遷

2015/12/24 14:15
3,780次瀏覽 ・ 27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位於花蓮縣壽豐鄉鯉魚潭上游的白鮑溪是民眾假日休閒戲水的去處,常可看見遊客站在溪上低著頭,尋找溪裡的綠色寶物,也就是著名的台灣玉。 台灣玉,又稱豐田玉。日治時期,日本人在壽豐鄉豐田村的荖腦山上打獵時,意外發現隔熱效果極佳的石棉,為因應軍事需求而開始大量開採礦脈,而與石棉共生的玉石卻在開採後被視為廢石棄之於溪谷溝壑之中。

民國50年左右,經地質家廖學誠與譚立平教授等人實地考察與研究證實,當年被日本人棄置於河床的綠色石頭即是價值連城的閃玉,消息一出後各方人士紛紛湧入豐田地區,原本農業村落的豐田頓時加工廠、礦業公司、藝品店林立,在極盛時期豐田地區甚至有七、八十家加工廠,閃玉的產量更是高達全球的百分之六十,使豐田有了「東部小九份」之美名。

1974年以後,世界能源危機導致濟不景氣,加上玉石生產過剩、同業惡性削價競爭以及開採技術未進步與改善使得品質不良,內裂玉石產品經過浸油處理充斥市場更是導致信譽受損等種種因素,生意因此一落千丈,台灣玉產業也逐漸開始沒落。 民國80年後,台灣玉產業配合政府一鄉一特色的政策,發展地方特色,在原市場的位置建立了玉石文化館,再結合礦區參觀、玉石文化的展覽、玉石DIY體驗活動以及週邊遊樂休閒場所、民宿業者、豐田文史古蹟遊覽等來發展精緻觀光產業

站在業者的角度,或許在政府輔導下,適量的開採是可行的,但在現今生態永續發展的推行下,業者又該如何在產業經營與生態續存間做取捨與妥協。

資源總有耗盡的一天,或許未來業者能夠仿效九份及金瓜石,讓臺灣玉這個台灣獨有的特色文物能夠不受產量的拘束而得以永續長存。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