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見書間 東南亞移工的友善客廳
【記者張詠晴、劉意璇/桃園市報導】桃園火車後站常舉辦東南亞節日慶祝活動,「潑水節」在台灣是泰國移工最期待的活動,但林周熙的泰國朋友卻看起來悶悶不樂,一問之下發現原來是因為他一直期盼著桃園能有個安靜舒適的空間,讓他在放假時可以放鬆看書,創立「望見書間」的想法就在林周熙心中譜下藍圖,並且一步步實踐。
老闆林周熙,手上的書為其友人從泰國拿回來捐贈給書店的。
看見 社會需要藝文空間
望見書間(South East Asian Migrant Inspired)簡稱SEAMI,是英文SEE ME的諧音雙關,負責人林周熙先前任職於四方報,從二〇一一年開始加入策展,參與「豔驚四方-當代異鄉人創作展」,當時全台巡迴展出了許多東南亞移工的畫作。他說到「多數的移工想要寫作,但是沒辦法寫的太流利,有個東西可以跨越語言,那就是繪畫」,透過繪畫可以表達個人的心境,跨越語言的障礙,讓台灣人看到畫作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意義。
當他來到桃園送報紙的時候,再次深深的感受到離開了台北地區後,「整個外縣市是缺少藝文關懷的」,桃園有那麼多的東南亞移工,但是周末卻沒有一個可以讓他們放鬆休息的友善空間,於是開始規劃創立書店。一剛開始他便期待這不只是一間書店,而是「移民工的友善客廳」,希望能為他們建立有對話的藝文空間。
二〇一四年林周熙離開了四方報投稿「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獲得了創立「望見書間」的第一筆資金,他認為這個議題開始受到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整個計畫規劃為三年,第一年希望能夠先達到一定程度的社會效益,讓更多人開始重視這群東南亞的移工,在台灣這片異鄉遇到的困境。
書店二樓設置討論空間,時常舉辦講座。
團隊合作 度過書店低潮期
二〇一五年初剛開幕時,實踐計劃難免都會遇到困難,望見書間營運到第三、四個月的時候,林周熙就面臨了一段沮喪勞累的時期,創始期幾乎每個周末都有密集地舉辦活動與邀請朋友來參與演講,但卻沒有收到相對的回饋,於是他感到非常的忙碌而且孤單,不確定是否有人也同樣支持著他的想法,於是對於剛開始的理念,「希望可以離開大都市之外,平衡藝文的發展」,感到非常無力。
就在他跟大家宣布他準備要關閉書店時的時候,一位來自菲律賓的好朋友Jasmin Ruas握著他的手不捨地叫著他的名字「周熙、周熙」,這個舉動讓他感到非常的不忍,也重新看到了大家對「望見書間」的期待讓他毅然決然地決定要繼續做下去。
還好也就從那時候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志工投入這個團隊,為這個計畫注入了新的意義,鄭名祐就是望見書間的實習店長之一,本身是台灣人的他小時候參加「新加坡青少年奧運」,讓他認識了許多東南亞朋友,因此對東南亞的相關議題一直特別的關心,當初是跟著原本的泰語老師來到了望見書間,希望能透過參與團隊計畫幫助到更多東南亞的移工。
移工Rolie就住在書店上方,常常有機會借閱書籍。
信任打造 人與人的連結
目前望見書間開放讓民眾免費借閱書籍,對於前來借閱的民眾採取信任制,常常只需確認民眾的證件就可以借閱,但這樣的情況長期下來卻出現了新的問題,有些人借書做研究遲遲不歸還書籍,甚至希望明年再還,這讓林周熙有些失望,「許多歐美國家的火車站沒有驗票員,不需要驗票的」,但多數的台灣人習慣沒被抓到就躲過一劫,抱持著僥倖的心態,漸漸地社會上的人與人就會缺乏信賴。
書籍對望見書間來說是得來不易的資源,林周熙認為「任何一份資源並不是因為免費,就應該讓你覺得廉價」,這些書籍對於多數的移工是很珍貴的東西,不應該因為覺得新奇就把書籍帶回家收藏,希望這些書籍能在更多人手中被閱讀,和更多台灣民眾與移工分享。
相對於多數的台灣人,東南亞的讀者常常都是「借一本還三本」,有的時候他們覺得家裡有本書一定要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便會拿到望見書間讓下一位讀者可以看到更多更好的書,透過這些東南亞讀者對閱讀的熱情,「望見書間」的書籍量還是會不斷的增加。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