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坑客庄深度微旅行
龍潭客庄 三坑子
『坑』在客家話是指小溪澗或小水渠,三坑子的地名是由三條小坑而得名,位於北邊的是『鴨母坑』,而位於中央的是『火劫尾坑』,位於南邊的則是『蔗部坑』。三條小河流分別注入大漢溪。
早年的三坑子,因靠近大漢溪旁,而當時大漢溪的水量充沛、河道水深,所以河運相當的發達,可以航行船隻,在陸運還不發達的時候,所有的貨運一切皆是仰賴水運,因為大漢溪的水利之便,在三坑子集貨站的物品,一部分可以將運輸到國外去,一部分的物品也可以是直接從三坑仔送到新莊、萬華,甚至於大稻埕、淡水等地。因此早年的三坑子肩負了貨物轉運樞紐,可以稱得上是主宰龍潭、關西、楊梅地區的經濟命脈。
三坑子附近地區的船隻可以航行於此,三坑子也因此繁榮了起來,成為了桃園北部至新竹北部一帶的貨物轉運站,因此在原本是自給自足的農村,也開始有了商業行為的出現,在此情形之下,三坑子逐漸發展成了商業街屋,老街上有客棧,酒館,餐飲點心店舖商店等,繁華一時有「龍潭第一街」之稱。當時的街屋的風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三坑老街風貌。
日治時期輕便鐵路的修築與桃園大圳的興築,石門水庫興建和石門大圳完成,都是造成三坑子失去水運之便而使人聲鼎沸的老街逐漸沉寂下來的原因之一。遊客漫步在老街上,可曾想起上百年歲月裡繁華的景象,或是注意到歷史遺留下來的先民足跡。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