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南庄 許台灣一個綠色未來
【記者 朱鈺雯/南庄報導】
苗栗縣南庄鄉,曾經「全國穀倉」的輝煌印記。近年來因爲青壯勞動人口外移、土地荒廢變賣等原因,南庄鄉員林村裏僅剩幼小孩童及年邁長者而慢慢失去以往的生氣;農藥與化學肥料的使用,生物棲息地遭到破壞,許多過去常見的物種瀕臨滅絕,曾經的南庄正逐漸成爲阿公阿婆消失的記憶。
一群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一同來到南庄這個賽夏族、泰雅族以及客家人交匯共存的山村聚落,不同的家庭背景、學業經歷所形成的生命經歷,推動著他們共同致力於友善農業的發展。他們希望從「農耕」這個與土地最爲親近的産業做起,生産友善作物、推廣食農教育、發展在地經濟。
友善農耕 許一個臺灣的未來
南庄的農業型態以慣行農法爲主流,農藥與化學肥料的使用持續影響著自然生態與地力。如何有效改善作物生長、土壤品質以及應對原生動植物棲息地的汙染與消失現狀,成爲改善南庄農業環境的首要任務。南庄工作室的發起人黃世修表示,通過與理念相同的在地農友合作,相互交流分享農業技術的觀念,提供各種實作與經驗性的知識與技術,一起學習與自然共生的永續生産模式,讓土地與人共生共榮。
此外,如何協助在地農業轉型也成爲南庄工作室面臨的一大難題,工作室成員鄭宇馨:「參考國內外友善農庄的建設經驗,我們嘗試著通過認養的方式支持在地農業的轉型。」秉持著友善農耕的初衷,南庄工作室號召農友在堅持對生産者友善、對消費者友善、對土地友善的觀念中進行耕作,「我們希望通過農作物認養的方式讓農友在轉型過程中提前得到消費者的支持與鼓勵,從而堅定友善耕作的理念」鄭宇馨說。
黃士修:「我們第一季的小晴米認養取得初步成功,工作室的農作物認養計劃將逐漸擴大到桶柑、洛神花等其他友善種植的經濟作物上。」除了農作物認養,南庄工作室正著力於農村體驗工作坊的建設。「通過在地的生態環境導覽、作物認知、親手採摘等,我們希望通過開展食材DIY的手作課程方式,將自然的力量帶入生活。」南庄工作室希望通過實踐的方式,教導人們種得自然、吃得自然,料理得自然。
友善農耕不僅在於DIY體驗,從小養成友善意識尤爲重要。農作之餘,南庄工作室開始與新竹市培英中學合作,開辦綠色教室,讓孩子走進自然,瞭解友善農業、食物安全、環境永續的重要性。「孩子們親自參與農耕,讓他們在瞭解食物栽培的過程中,與作物一同起成長。此外,在每周四下午固定的社課活動中,我們還通過手作料理、綠色烹調等方式,讓孩子們一齊享受共農共食的樂趣。」南庄工作室的發起人黃士修如是說。
南庄一隅。(攝影/朱鈺雯)
共同生活 共創青年人群的聚居地
受到日本木之花家族『共有共享、一個錢包』理念的影響下,友善南庄著力於自給自足、循環永續生態村的建設。通過「打工換宿」的方式,友善南庄工作室邀請青年學子走進農村,一邊做短期或長期的農活小助手,一邊藉由自身專才,從事各種創作、協助。「如換宿空間彩繪、田間攝影報導、商品設計、計畫撰寫、影片拍攝剪輯等,以不同媒材參與、認識農村生活。同時,我們希望來自全國各地、不同背景、學經專業的朋友,彼此認識,在産生豐富、多元激盪的同時,共同享受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快樂與溫馨。」黃士修說。
南庄的資深換宿生林思蘋表示,因爲一次機緣巧合的潛水體驗看見海底成堆的生活垃圾後幡然醒悟,開始患上「不環保就會死」的病。她開始成爲以生命爲本位的素食主義者,選擇接受自然生長的動物肉質而拒絕生活中所有塑膠製品。她不僅堅持「公衆議題需要公衆參與才可能改變」的行動主義,堅信「只用想的世界不會變好」,而且秉持「共食同樂」的生活理想,深信沒有錢但我們不窮的樂觀態度,堅持換宿生活,享受人與自然共生共處的快樂。
阿辰的換宿生活暫時告一段落,對於一個月的換宿生活,他表示,「之所以想要到苗栗南庄,是因為我想認識土地、認識作物、認識友善。秋末正好是收割的季節,我想這也是農地裡正有趣的時候,於是來到南庄與三灣交界的這裡,正好趕上最後一批稻米的收割,才算是真正開始認識稻米。從抵達的第一天就拿起鋤頭開始幫忙到最後一天離開時還在採摘洛神花, 2015年11月底的天氣出奇的熱,卻第一次像農人一樣在田裡揮灑汗水。」
在南庄,這群聚在南庄的年輕人談論的不是產業、不是市場或經濟,他們談論的是人與人、人與土地還有,世界與未來。在這片充滿了泥土氣息的土地上,遇見深耕在臺灣,遇見專業的在臺流浪者。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