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第十屆愛鄉護水,騎出更好未來

2016/05/13 12:08
3,672次瀏覽 ・ 96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台江《愛鄉護水》十週年,親師生三代倡議水圳就是教室

倡議「守護河川,守護家園,營造水水家園」,由小台江等NGO河川守護社群共同發起的台江水日─《愛鄉護水》,嘉南大圳鐵馬溯源行動,今年邁入第十屆。

今年適逢台江水日─愛鄉護水十週年,小台江、社大台江分校、海尾朝皇宮、台江文化促進會、水水長安等台江流域社群,親師生、老中青三代,近兩百人,今天一大早齊集海佃國小,騎著單車,沿著台江山海圳綠道,一路循嘉南大圳水路,經台灣歷史博物館、鼎臍塭手作步道、堤塘港綠道、南科、南幹線,抵達烏山頭水庫,由台南市副市長曾旭正帶領,向八田與一先生獻花致敬,朗誦台江愛鄉護水宣言,呼籲共同呼籲教育部,支持更多的學校與老師,推動各縣市流域學習行動,營造河川成為孩子的放學後學校,發展河川學習步道,成為孩子上下學的步道,一起來守護家鄉河川,成為在地最佳的環境教育場域。同時也呼籲以嘉南大圳做為孩子的流域教室,以台江山海圳綠道做為主幹線,發展嘉南大圳綿密的水圳網,規畫營造大台南市的河川水圳學習網,讓更多的學子認識嘉南平原的拓墾史,以及台灣水圳歷史生態文化之美。

台南社大林朝成校長指出,台江山海圳綠道經過台江親師生十年的推動,公私協力營造有成,發展台江流域學校,成為孩子最棒的流域學習教室,台江水日─愛鄉護水行動,十年有成,十分難得。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則指出,五年前來參加過台江水日─愛鄉護水的單車溯源活動,當時台江綠道剛開始營造,只有海佃國小附近有一段綠道,還無法連結到台史博,當時夢想才正開始,此次適逢台江水日十週年,特別從台北南下參加這次活動,她表示,五年後再來到台江山海圳綠道,參與第十屆台江愛鄉護水行動,當時的夢想已經一步一步實現,包括單車橋等綠道規畫,之前騎到一半都還要騎到大馬路,但這是今天一路騎下來,發現這一路相當暢通,而且都是單車專用道,沒有過度的設施,例如建設大停車場或是大涼亭,這條台江山海圳綠道連結都市生活以及休閒育樂,這是一條城市伴隨藍帶的綠道,不僅有多重的生態功能,還有多重生活功能,這條綠道也是公私協力很重要的成功案例,捲動這麼多民間的力量,完成這條沿著嘉南大圳的單車專用道,保障單車行人的安全,結合日常生活,不是觀光取向,十分適合全國國民一起來騎乘這條綠道,認識台江開台歷史文化。

台江水日─《愛鄉護水》行動,由小台江、海尾朝皇宮、社大台江分校、台江文化促進會等台江NGO發起,每年五月第一個星期日,騎著單車沿著嘉南大圳到烏山頭水庫溯源,重新認識台江河川的污染問題,以及台江流域的歷史生態文化,倡議守護河川、守護家園,營造水水的台江家園,多年來台江水日也成為台江許多學生認識台江家鄉最難忘的水圳遊學行動,進一步了解台江從內海變為海埔地的拓墾歷史及地理變遷。

 

 今年台江水日在五月一日,小台江、社大台江分校、海尾朝皇宮、台江文化促進會、台南市水利局、台南藝術大學、長榮大學河川保育中心、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台積電等公私單位,共同參與,今天一早,近三百多人騎著單車,沿著台江山海圳綠道,進行嘉南大圳溯源,一路沿著山海圳綠道騎到烏山頭水庫會師,沿途認識嘉南大圳水利文化與在地村落的人文生態故事,最後向八田與一銅像獻花致敬,來回約七十公里。

社大台江分校表示,十年來的台江水日─《愛鄉護水》倡議行動,透過公私協力,在小台江等台江流域社群長年守護河川行動之下,與台南市水利局共同合作,種樹築道、整治河川,推動台江山海圳綠道、安南區生活污水下水道等親水與治水等公共政策,前者沿著嘉南大圳種樹築道,從台江國家公園,種樹築道到烏山頭水庫,未來還要連結北幹線,串連雲嘉水圳網,後者完成後對改善嘉南大圳等河川水質改善,將有很大的幫助。

今年適逢台江水日─《愛鄉護水》十週年,台江流域社群今天也在八田與一銅像前共同朗誦愛鄉護水宣言,共同呼籲教育部支持更多的學校與老師,推動各縣市流域學習行動,營造河川成為孩子的放學後學校,發展河川學習步道,成為孩子上下學的步道,一起來守護家鄉的河川,同時也呼籲以嘉南大圳做為孩子的流域教室,以台江山海圳綠道做為主幹線,發展嘉南大圳綿密的水圳網,規畫營造大台南市的河川水圳學習網,讓更多的學子認識嘉南平原的拓墾史,以及台灣水圳歷史生態文化之美。

倡議「守護河川,守護家園,營造水水家園」,由小台江等NGO河川守護社群共同發起的台江水日─《愛鄉護水》,嘉南大圳鐵馬溯源行動,今年邁入第十屆。

今年台江水日在五月一日,小台江、社大台江分校、海尾朝皇宮、台江文化促進會、台南市水利局、台南藝術大學、長榮大學河川保育中心、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台積電等公私單位,共同參與,今天一早,近三百多人騎著單車,沿著台江山海圳綠道,進行嘉南大圳溯源,一路沿著山海圳綠道騎到烏山頭水庫會師,沿途認識嘉南大圳水利文化與在地村落的人文生態故事,最後向八田與一銅像獻花致敬,來回約七十公里。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