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義和社區再造九重炊美食

2016/06/17 14:21
3,12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義和社區再造九重炊美食   

南華團隊駐村學做九重炊 打響大林慢城、慢食名聲

【記者許姮瑩/嘉義縣大林鎮報導】位於嘉義縣大林鎮的義和社區,有一項傳統甜點「九重炊」,由於作法繁複耗時,加上鄉村地區人口外移,社區高齡化,面臨傳承危機。為此,南華大學師生團隊駐村學做九重炊,並於五月二十九日特別舉辦成果發表會,將九重炊的製程SOP標準化,並觀察紀錄傳統爐灶與現代火爐製作上的差異,這次更一別過往,加入同學們創意,製作出鹹的九重炊。

  大林鎮長黃貞瑜表示,「九重炊」是義和社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美食,是大林人記憶中的家鄉味,希望透過與大學合作推廣,讓大林鎮「慢城」、「慢食」的名聲更加響亮。

  義和里里長簡國坤和妻子劉麗雪帶領里民打拚社區營造,劉麗雪正好是當地少數學會做九重炊的中生代。做一次九重炊要耗費十二小時,從磨好米漿,再將米漿分九次炊到火候剛好,能層層緊實黏住,過程完全手工且天然製作。

  「九重炊」,又名九重粿或九層粿,劉雪麗表示,有別商家以現成蓬萊米粉做原料,義和社區志工媽媽們必須早起磨米漿,分別加入白糖和黑糖,先舖上一層炊煮,膨發後再鋪上另一色,交疊出九層厚度和熟度一致的糕點,過程中火候的控制是成功關鍵,好在社區還有達人傳授,再現兒時甜味。

  九層粿是由大陸福建省泉州府傳入,為體會先民困苦表達對食物珍惜之意,在傳統閩南有「一包、二圓、三甜、四麻、五龜、六粽、七嗦、八米糕、九重粿、十芋、十一篩、十二黍及十三咸(鹹)」歌謠流傳。另外一說,「九重」在民間和趨吉避凶有關,早期只在重陽節這天,集結村落裡的民眾,磨米做粿,因此取名為「九重」炊。

  義和社區內不只保存著特殊的九重炊糕點技藝,由於位處台灣西南部嘉南平原,多日照特色,使稻作生育情形勻稱,更能提高稻穀稔實,所生產的優質白米飽滿香Q,長久以來一直享有好口碑,更是台梗十六號米的故鄉。義和社區也地處昔年大林糖廠五分車的必經之地,目前周圍由舊五分車鐵軌改成的腳踏車道,是大林鎮慢活首推的必遊景點之一。

  另外,宗教慶典活動及民俗表演藝術也是義和社區的著名特色,社區中的民俗團如獅陣,每逢佳節慶典皆會看見他們演出的身影,其中勤習堂醒獅團,在該社區已傳承五十多年,為目前嘉義縣舞獅團最整齊和活力的一團,為社區重要特色。

  義和社區是一個人文生態薈萃的好地方,南華大學與該社區多次進行服務學習合作,進而將在地的歷史、文化加以推廣、發揚光大,激勵青年學子積極參與社區服務、關心地方發展,藉此拓展不一樣的視野,希望不只能達到服務社區,傳達三好理念,更寄望能協助發揚社區特色。

照片

▲九重炊製作過程。照片/秘書室提供

照片

▲大林鎮長黃貞瑜蒞臨現場致詞。照片/秘書室提供

照片

▲「搶救即將消失的九重炊」成果發表會。照片/秘書室提供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