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碳移動銀色之旅~日本立山黑部

嵌入:
文字-A A +A

1972年開通的日本立山黑部高山道路,從富山縣的立山車站到長野縣的扇澤,全長約90公里,利用七種不同的電動無排放碳的交通工具,橫越標高差距2400公尺之間。此公路也被暱稱為阿爾卑斯之路。

上立山的時候,所有人都要搭乘國家公園的交通工具,總共有7種,首先來到第一站來到海拔475公尺的立山站搭乘「立山電纜車」,將開往海拔977公尺的第二站美女平站,再轉搭「立山高原巴士」到賞雪的目的地,那也是此行的第三站,海拔2450公尺的室堂站,這一路的景觀會由翠綠轉變成雪白,當看到一道道的雪牆時,就代表室堂站快到了。

這一道道的雪牆,就是遠近聞名的「雪之大谷」,又稱為「雪壁」。每年冬季,立山的大風雪淹沒整條山區道路,隔年春季,工作人員會用推土機清除原有的道路,而將一層層的白雪推積於路面,造就了這壯觀的雪壁景觀!

賞雪後從室堂站移動到海拔2316公尺的第四站大觀峰,這趟路程是需要深入隧道。為了縮短兩站間的移動時間,這列「立山隧道無軌電車」是直接行駛在立山內的山峰隧道;離開大觀峰後,就要搭乘「空中纜車」下到海拔1828公尺的第五站黑部平;這空中纜車是日本最長、最大的無支柱纜車,也是一台移動的空中觀景台,在這裡可以看見不同樣貌的立山黑部!

離開黑部平後 將前進海拔1455公尺第六站的黑部湖,此次所搭乘的是「黑部隧道電纜車」,這是全日本唯一全程行駛於隧道內的30度坡道纜車;繼續換搭「關電隧道無軌電車」,前往此行的第七站,也是搭電動車的最終點扇澤,完成立山黑部無碳移動賞雪之行。

日本關西發電廠修建此道路時,規劃能與自然環境共存的方式,不僅能保護特殊的山岳環境,更能吸引世界各地的觀光遊客,能帶動經濟又能保護自然,創造雙贏的成果。台灣也有傲人的合歡山賞雪景點,可以借鏡立山黑部的規畫,希望在提升旅遊品質同時,也能保護它特有的自然景觀。

受訪者 曾春江
冬天是沒有人會來到 這樣子一個荒涼的地方 可是它現在卻開發的非常的棒 尤其這麼一個小地方 只是一個聽說是關西日本關西電力公司 所開發的這樣的一個景點
但是這個景點實在是非常太棒了 黑部立山真的非常雄偉壯麗而且非常有可看性 在每一站一停下來的時候 短短的時間 他那裡頭規劃的 不管是動線觀景台等等 規劃的非常好 真的有很多地方
我覺得他考量到的細節 真的不只是創造商機 而且真的值得我們效法

受訪者 邱柏蒼
立山黑部國家公園,上山的時候所有人都要搭乘國家公園的交通工具,全部的國家公園工具由國家公園安排,總共有7種,在裡面的話 完全沒有用到所謂的汽油類的交通工具 ,全部都是電動的, 因為他要保育裡面的環境,不要讓裡面的環境被破壞。
我覺得在日本觀光的部分,他們其實做得非常不錯, 他們都會有比較長遠性的規劃 ,像說我們走到立山黑部的時候,他最多可以容納6000多人的時後,他依然可以讓他的交通很順暢,他不會讓大家打結在那個地方,雖然有時候用餐的時候會稍微擁擠一下,但是其實都是很有秩序的。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6

加入時間: 2012.03.09

心慧

加入時間: 2012.03.09
83則報導
79則影音
31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3:36

台灣的天空步道 錐麓古道

2019-04-11
瀏覽:
8,916
推:
122
回應:
0
2:33

台灣36秘境之 白楊步道水簾洞

2019-04-08
瀏覽:
4,207
推:
25
回應:
0
2:37

百年老樹倒了 是人為?是天候?

2019-03-10
瀏覽:
4,995
推:
111
回應:
7
2:53

植樹節 種下未來綠色希望

2019-03-09
瀏覽:
3,387
推:
102
回應:
0
2:56

耕一畝友善良田-童趣插秧

2019-03-03
瀏覽:
5,661
推:
233
回應:
7
5:06

新楊平社區大學 in 社大20

2018-10-08
瀏覽:
4,998
推:
24
回應:
0
2:51

社大20 做伙學習翻轉地方

2018-10-07
瀏覽:
4,654
推:
78
回應:
0
6:12
2:44

一廟二宮奇談 環保掛帥德勝宮

2018-04-30
瀏覽:
7,085
推:
79
回應:
0
3:26

探索百年紅橋 龍潭太平橋

2018-04-23
瀏覽:
8,350
推:
42
回應:
1

無碳移動銀色之旅~日本立山黑部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27篇報導,共12,78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27篇報導

12,78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