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憂鬱‧活出自己的不老年代
◎遠離憂鬱‧活出自己的不老年代
※70歲以上民眾,每10位有一位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越少與人互動往來者,越憂鬱。
高齡化已經是全球趨勢,全世界的戰後嬰兒潮,從2011年開始邁入65歲,台灣也不例外,依據內政部104年12月的人口統計資料,我國65歲以上老人人口數為293萬多人,已占總人口數12.51%。
10月18日董氏基金會等單位於臺北市成德國中舉行「老年生活,你準備好了嗎?」 記者會。
今年董氏基金會進行「臺灣民眾憂鬱分佈、壓力源及老年生活看法之調查」,回收有效問卷為3,359份。結果發現10.2%的民眾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進一步分析,71~80歲受訪者,有12.4%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
「保持人際互動與社交,不憂鬱」。台大醫院一般精神科黃宗正科主任表示:老年憂鬱症的三大因子:遺傳、腦部的問題、生活壓力;臨床經驗中,有位獨居老人,原有固定打太極拳的習慣,也因這運動結交到朋友,一直很活躍,但有次因傷需臥床三個月,社交維持中斷,加上身體不適而引發老年憂鬱症,甚至有自我傷害的念頭。黃醫師強調,民眾在面對老年生活的準備時,除前幾名要素外,更留意像家庭支持、進修學習等項目。他也說退休前須做好「各別性的規劃」,安排能取代工作的活動,例如志工服務,持續貢獻能力,或從事有興趣的活動,保持其所帶來的樂趣。
黃醫師進一步說明:大家忽略的是,當我們一直在強調「健康老化」,但有誰可以能夠永遠健康到老?所以,其實是很希望大家更一步能接受「老化」,接受身體不得不然的變化,這接受本身背後反應的是「不貪求」,因為有貪求就容易有失落感;想要得到這麼多其實是達不到的,大自然無法讓我們這麼做;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如果每個人都能「感恩」、「知足」,當有這個心態時相對就不會覺得失落,要不然不論在哪個行業、哪個位子,如果能夠每天都有感恩知足的心,相對就不會失落,就會減少憂鬱的機會。
信義公益基金會卓韻如副執行長建議:我們知道其實退休後的生活往往會失去重心,所以要怎麼樣保持在退休之前的活躍、活力,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有重心、有價值,所以我們很提倡所謂的「活躍老年」,老人家並不是要在家裡被照顧,而應該自己照顧自己,要走出去,像我們社區大學的朋友一樣,如大姐她是公民記者;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找到自己在這社會上的角色,然後活出自己的「不老年代」。
※長輩可以透過「運動」、「培養嗜好」、「與親友相聚」、「從事志工服務」等,像盛開的花如向日葵一樣,保有像太陽一般明朗、快樂的心,「活躍老年」生活。
公民記者大姐Lotus臺北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