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你聽見了歷史行動的浪潮聲嗎?

2009/05/03 12:26
2,811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你聽見了歷史行動的浪潮聲嗎?

◎ 林竣達(台大政研所二年級)

 

黑潮!
掀起浪濤、顛簸氾濫,
搖撼著宇宙。

            楊華 【黑潮集】

茁生在這片黑潮環繞的土地上的年輕人,以行動去思考「如何改變這片土地與人民的命運,甚至尋求全世界諸文明的變革」,在今日看來是否已經成為一個遙不可及又浪費時間的迷夢和愚行?這類訴諸「大我」的敘事對於當前關注「小我」年輕人來說,已不再具有真實性,更別說為之產生信念及有戰略觀的集體行動?

 

 

什麼才是現實的?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要對上述這些問題抱持肯定的回答,彷彿才是一種「認清現實的態度」。但真正清醒的態度,不正是會要求我們必須去反思這種常見的判斷,甚至進一步發問:這種「現實的態度」真的認清現實了嗎?抑或這種看似「現實的態度」反而才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昏睡,甚至可能造成自身與他人的傷害而不自知?我們或許必須透過觀察歷史的變遷,才能跳脫當下各自的偏狹,一同來初步探討這個問題。

一般個人的力量或許不足以改變歷史,甚至個人常常被迫去適應歷史的變化。然而當眾多個人的力量匯流成一股「浪潮」時,歷史常不得不調整它前進的方向,即便不轉向,它也不能再用以往慣常的方式繼續運作,而必須順勢而為。在台灣近代歷史上,便出現了好幾波尋求全面性變革的歷史浪潮:從1920s起殖民地台灣興起了追求政治、經濟及文化解放的各式反抗運動,1950s起【自由中國】對政府的批評監督及組織反對黨的行動,到1970s黨外運動開始發軔,1980s更是出現了大量且多元的社會運動及學生運動…這些浪潮都對歷史產生了改變,有的是直接改變了資源及權力的分配制度,有的則是改變了深層的價值、觀念與文化。

照片

 

 

我們都還活在這些歷史浪潮所開創的格局之中,甚至受其影響而不自知。受制於個人生命的有限性,我們有時無法在自身的視域中看到改變的力量,但當我們回顧人類的歷史,卻可以發現在這片土地上,確實曾孕育出一波又一波改變歷史的力量,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前仆後繼地以改變歷史作為一生志業。雖然他們的目標不總是能立即實現,常常是遲了許久,甚至陰錯陽差地被實現,但也正因為歷史充滿了許多非預期的後果,任何人都缺乏最終判準,來宣判歷史中行動者的努力是不是純然白費,反而必須肯定他們的信念、價值與判斷都可能不斷地在對現實產生影響,而這些零星影響甚至可能會在某個時間點上升成浪潮性的力量。

歷史終結了嗎?

雖然歷史浪潮確實曾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存在過,但在今天,自台灣湧起的新一波歷史浪潮還有可能出現嗎?難道歷史的進展不是已經達到了一個終結點?還有可能再出現比資本主義式自由民主更好的生活方式嗎?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或許是:歷史發展的不確定性從未消失,甚至會在不確定的時點發生大多數人意料之外的變化。從世界性的角度來看,2008年自美國開始蔓延的全球性金融風暴,造成全球前所未有的大幅經濟衰退,進而牽動國際政經秩序的轉變;另一方面,許多第三波新興民主化國家(如泰國、韓國、日本)內部都出現民主品質的衰退;中國以特殊的現代化發展方式崛起成為世界強國,但也存在如食品安全、侵害人權等深層問題。這些事件及趨勢,漸漸匯流成一股浪潮,挑戰著以資本主義式自由民主做為現代性的唯一典範。

從台灣內部來看,雖然台灣的民主制度,已可以透過和平選舉產生二次政黨輪替的成果,然而新政府在重大公共政策的宣傳、制定及執行過程中,仍然出現許多不符選舉政見、資訊不對稱、缺乏有效制衡與課責、不符合憲政基本價值、偏離公共利益的自肥法案、激化族群與國家認同矛盾的言行舉止等現象。這些治理瑕疵使得原本擁有高度民主正當性的政府,以意想不到的速度,陷入了正當性及治理的危機。

照片

 

照片

 

 

歷史仍然不斷以超乎我們預期的方式在發生變化,這些變化甚至逐漸累積成一股危機性、保守性的力量,這股危機性的力量不但不是朝向前人所追求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的全面解放,甚至反而可能在破壞前人所累積的既有成果,這股保守性的力量使無力而渺小的個人,不得不將危機合理化為現實,迫使個人不得不去適應危機帶來的破壞,從而讓危機的破壞性力量變得更加壯大。

然而,這股危機性的力量卻也遮掩了現實的另一面:危機常常是促成行動浪潮的重要條件。我們可以看到2008年,除了全世界都出現勞工抗爭運動,台灣島內也出現了近期規模最大的、捍衛言論自由及人權的學生運動,同時間,中國進步知識分子勇敢地發起【零八憲章】運動,追求中國政經體制全面的改革,2009年又出現香港學生也勇敢地透過學生公投,表達要求對六四天安門事件平反的渴望。正是在危機關頭,人們重新建立了變革的信念,更積極地透過如浪潮般的集體行動去掌握自己的命運。

 

 

 

 

 

 

在參與中成形的信念與戰略

對於新一波歷史浪潮的出現感到焦急的人們可能會反覆問到:那些扮演歷史浪潮最重要的動力—年輕人,都到那去了?為什麼年輕人對現狀都很冷漠?是不是這一代年輕人太自私、太墮落、太缺乏責任感?

但我卻認為更根本的問題則在於:台灣新一代年輕人是在什麼樣的教育環境中成長?教育體制給了他們什麼樣的觀念與影響?

民主化後的教育體制的確在教學上少了許多僵化的權威與管制,多了更多自由與多元,這本有助於培養學生成為一個獨立思考和有創造力的個人,然而未曾衰退的考試升學主義,及社會上的文憑功利主義,依舊是吞沒許多學生獨立人格的主要保守性力量。另一方面,在後民主化階段,選舉政治與主流媒體都並未能提升人民對公共政策的思考、討論與監督能力;而一般的學校教育也大多無法擔負公民教育的功能,學校要缺乏誘因及師資,要不就僅偏重知識性的傳授;學生即便懷有公共參與熱情,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卻經常沒有參與的時間與管道,校園內也缺乏鼓勵公共參與的文化氛圍。在上述這些條件限制下,台灣新一代的年輕人的政治效能感普遍偏低、對政黨的認同度也偏低,看起來彷彿在政治上成為旁觀甚至缺席的一群。

 

 

然而,近年來也越來越多學生,開始設法從僵化保守的教育牢籠中自我掙脫,透過關心及參與校園內和校園外的公共議題及組織,從而睜開了雙眼,承受了甦醒的疼痛,他們走出了地穴,驚見了真正的現實,也看見了過去的歷史,更認識了自己—除了小我之外,更有大我。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年輕人自願投入台灣白色恐怖歷史的口述訪談中,不分族群地耐心聆聽長輩們的生命故事;從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到野草莓學運,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勇於為家園、人權、自由、民主、正義等價值理念,不分黨派地挺身對抗粗糙的公共政策與國家暴力的濫用;還有許多跟環保、性別、勞工、媒體、原住民、新移民女性權益等相關的議題,也都捲動許多年輕人的投入。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