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是台灣社會中一種特殊的文化,但隨著時間遷移,眷村文化逐漸凋零,竹籬笆的春天不再,多數眷村紛紛面臨拆遷、改建命運,少數眷村幸運的被保留下來,或者活化成為文創園區,或者保留部分歷史建築,成為後人追憶眷村文化的重要場域。
位於桃園市龜山區光峰路的陸光三村,曾經是許多陸軍軍人與軍眷生活的社區,民國86年陸光三村拆除時,眷村的文康活動中心獲得保留,保留之後,活動中心曾作為龜山鄉自治會辦公室,之後則逐漸成為社區鄰里居民,交流集會的重要場所。
故事館經理杜怡萱表示:
今年度我們在龜山眷村故事館,經營了,主要是文化局在,就是協助文化局在經營這邊,那預計的話也是會做相關的訪談的活動,那因為眷村,其實在龜山這邊,早期我們這邊有九個村落,現在目前周遭都已經改建成國宅的部分了, 只留下我們這一塊,原屬是陸光三村,他們自己的自治會的中心。
民國93年,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基於文化資產保留精神,將其登錄為歷史建築,成為桃園市第一座以歷史建築,現地保存「眷村文化」的城市故事館。
目前眷村故事館,擺放許多當時居民使用的物品,目前展出的主題為縫紉時光,其中當時的軍服也陳展了出來,走進故事館,彷彿讓遊客重新感受到當年的生活型態。
位於桃園市龜山區,大同路的憲光二村,曾經作為鄉土劇,光陰的故事拍攝場景,紅躁一時,但是因為房屋環境年久失修,加上無人看管,一度淪為廢墟,直到最近經過文化局整修,在此建立駐地工作站,狀況才有改善,站內工作員也持續地收集相關文史資料,並與當地居民分享意見,做為日後眷村轉型的重要參考。
站內工作員鄭秀瑛表示:
關於說這個村子未來要有哪一些發展出來,除了就是像,居民他未來規劃成移民博物館之外,我們也希望說,在這個空間裡面,它其實是跟附近的居民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那大家都知道在過去十年間,這個空間除了做拍片的使用之外,其實其他的活動進駐,其實非常的少,那我們希望在未來的這一年,目前工作站的進駐計畫中,我們也希望透過各種很多不同的課程,或著是一些活動的辦理,再將附近的居民人群,或著是外地的人,也都可以拉到這個空間來。
眷村文化的存留,透過政府的協助,部分眷村成功與當地結合,但如今時光飛逝、物換星移,許多的眷村都被改建為國宅,眷村文化正一點一滴的流失,保留完整的眷村已經屈指可數了,因此眷村文化的保留更顯得重要,期望能藉著社區居民自己分享眷村的故事,並將這些故事說給當地人聽、說給外地人聽、說給我們的下一代聽,讓你我的回憶能傳承下去,讓政府能好好重視眷村文化。
記者李展賢 採訪報導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