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鍾情大海─海洋專題

2009/05/06 14:21
3,08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海洋文化逐漸在台灣發燒,從中延伸的文學、音樂、攝影及紀錄片等藝術創作,逐漸被大家關注。藉由作品,創作者展現了對海洋的熱愛及關懷。

照片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文化攝影比賽」首獎謝俊樺「晨撈」,拍攝漁民捕撈魚苗,表達沿海的人文景緻。

圖片來源 :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提供


 海洋文化逐漸在台灣發燒,從中延伸的文學、音樂、攝影及紀錄片等藝術創作,逐漸被大家關注。藉由作品,創作者展現了對海洋的熱愛及關懷。

一樣海洋 古今同詠

 海洋文學用文字記錄人與海洋互動的軌跡,是海洋文化中發展最迅速的藝術創作種類。從西方作家梅爾維爾的《白鯨記》、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以至曹操的《觀滄海》都被歸類為海洋文學。台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謝玉玲認為:「舉凡書寫船員、漁民、海軍、遠航等海上活動,或將海洋生物透過情節安排加以表現的文學作品,皆是『海洋文學』。」

 海洋文學此一名詞在西方早已存在,但遲至西元一九九六年才傳入台灣。海洋文學的概念出現後,學者重新檢閱古代與「海」相關的作品,擴充海洋文學的內涵。

 謝玉玲在「文學與海洋」課中,拿中國的傳統詩詞,甚至是金庸小說,和學生探究其中的海洋文學。謝玉玲說:「金庸小說中有提到許多島,像是桃花島、冰火島等等,有島就有海,這些都是我們可以追溯、探討的海洋文學。」

 在古代的詩歌裡,海洋往往象徵無限、虛無、國愁等不安的感覺。海洋也是神話、戲曲中,仙人展現神力的地方,如蓬萊仙山的海上神話、鮫人神話等。此外,也有記錄海洋島嶼的遊記,如元朝地理學家汪大淵撰寫的《島夷志略》。

 除了探討古代作品,謝玉玲也讓學生嘗試創作。她曾請學生將自己比擬成一條魚,以十四行詩的格式創作。海大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學生林芳安將自己的形象投影在魚身上,寫下「各種食物都有各種不同的口感,天天輪流吃,絕對不會膩,我是一條愛吃的魚。」創作出屬於自己的海洋文學。

作家書寫人海深情

 西元二○○五年,孫大川訪談夏曼‧藍波安時,始提出台灣海洋文學這個概念。而後吳旻旻在「2005 年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其論文題目更直接使用台灣海洋文學一詞,自此「台灣海洋文學」才被學術圈確立。其中,夏曼與廖鴻基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海洋文學作家。

 「我沒想過這就叫做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笑著說。廖鴻基原本以捕魚為業,現成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投身護衛海洋行列。他的作品表現人與大海的深層生命牽繫,並曾獲中國時報散文評審獎及吳濁流小說正獎。

 廖鴻基於三十歲時到漁船上工作,他說:「從海上回來後,常覺得心情飽滿,所以就試著用文字寫下來。」這些文字集結成廖鴻基的第一本海洋文學作品《討海人》,記錄了他五年的討海生活。

另一位台灣海洋作家夏曼‧藍波安,同樣對海洋有著深厚的情感。身為達悟族的夏曼,從小和海洋一塊長大。海洋是他親密的玩伴,卻也是一堵侷限他向外發展的牆。達悟族認為「讀書無用」,真正的男子漢應留在家鄉傳承部落的價值和習俗,夏曼卻在十六歲時離開蘭嶼,隻身前往台灣本島求學。

 回到蘭嶼後,夏曼開始學習達悟族傳統技能,並將故事寫在《冷海情深》、《海浪的記憶》等作品中。他笑說:「這些書都是寫我的故事,可記憶的東西太多,寫都寫不完。」

青年創作訴說愛海

 用藝術發聲,青年也能加入關懷海洋的行列!海大學生藉著舉辦攝影活動,展現對海洋的關心。「拷秋勤」樂團也以創作吸引年輕人目光,推廣海洋環保。

 海大攝影社將於十八日到廿四日,在海大圖書館舉辦攝影展,用照片紀錄基隆海岸。基隆番仔澳灣生態豐富,是潛水者的秘密花園。台灣電力公司預計四年後在此建電廠的卸煤碼頭,許多民間團體認為此舉將嚴重影響生態,紛紛投入反卸媒碼頭運動。海大攝影社社長洪晟博表示:「希望展覽能為海洋盡一份心力。」

 每年四月是墾丁的春吶季節,許多大學生湧入墾丁狂歡。會場熱鬧的氣氛,卻與海岸線沉默灰濛的消波塊形成強烈對比。「拷秋勤」樂團看見此景,因而譜出新作《灰色海岸線》。

 「那片曾經走過的美麗海岸,即將消失,我慢慢開始體會到,居民焦慮的心情」「拷秋勤」以紀錄片「貢寮你好嗎」口白為歌曲開端,在嘻哈樂中加入海浪拍岸聲。旋律在後段變調,象徵海洋逐漸遭到污染。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系陳昱禎喜愛浮潛及衝浪,對海有深刻情感,藉著在網路轉貼《灰色海岸線》一曲,他希望招集更多人關心海洋。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