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區興福庄的文化資產
--建塚記念碑、賴氏萬壽塔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文化資產是指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並經指定或登錄之資產;依其屬性可分成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古物、自然地景。
現在還有人停留在「景美集應廟為台北文山區唯一市定古蹟」的印象。其實目前文山區,依「文資法」指定的文化資產已達八項〈市定古蹟2處、歷史建築3項、一般古物1項、文化景觀及傳統藝術保存者各1項〉。
文山區坡地多是早期先民身後安葬之處,景美興福庄也因此留下了兩項與墓葬有關,頗為獨特的文化資產:興福庄建塚記念碑與賴氏萬壽塔,均於2008年9月15日同案分別登錄為市定古蹟及歷史建築。
興福庄建塚記念碑
「建塚記念碑」位於景美興順街197號旁北側的高坡上,建於1930〈昭和5〉年。記念碑外形呈四方體,基座上一自然石碑刻:正面刻「建塚記念碑」、背面刻建碑緣由;基座四面碑刻捐款芳名錄。
「建塚記念碑」背面碑文如次:
「此地之建塔為供臺地市民便 嗣 自昭和四年春 同志發起得成于事准捐金三萬圓至本年三月募齊 獻於市當局購地置塚修道建亭 擬置墓地五十甲先買市內大直庄及文山郡興福庄計三十餘甲 餘款存市以備更買 此事纔告厥成實由市內諸大家熱心公德咸樂贊襄 尤幸市當局 輿緒 成法 從此澤及枯骨矣 援記其事以昭來許 昭和五年歲次庚午四月一日 倪希昶撰並書 〈印記二方〉」
這碑文記載,1929〈日治昭和4〉年熱心公益的台北仕紳,發起募款集資、購置大直庄〈北區〉、興福庄〈南區〉兩處坡地三十餘甲,設置墓園供台北窮苦人家身後安葬之用,事成將此事緣由、過程立碑為記。
記念碑基座四面有碑刻捐款芳名錄,其中不乏當時著名社會賢達,如辜顯榮、陳天來、林柏壽、許丙等,可以看出募建墓園過程與當時社會具有熱心公益者群像,極具歷史意義與價值。
興福庄建塚記念碑,碑體造型完整,形式優美,結構良好,碑身四面嵌入觀音山石碑刻,碑文雕刻頗深,具有時代性及藝術價值,又有文化及教育意義,於2008年9月通過列為台北市市定古蹟,將在未來公園中原地保留。
賴氏萬壽塔
文山區興福庄另一處文化資產「賴氏萬壽塔」位於興隆路二段203巷139號旁山坡,西距建塚記念碑約兩、三百米,是建於1940年台北大稻埕賴氏的家族墓塔。
「賴氏萬壽塔」外觀為墳墓形式,為地面墓室無墓碑、正面開門;墓門上方有吉獸獅頭造型,以獅鼻作通氣孔;墓室頂為具台灣攢尖墓塔型式,尖端部分為葫蘆,象徵匯聚天地之氣,頂端的琉璃磚為綠色、末端為紅色,具有象徵「煉丹」的風水元素;攢尖頂面與兩側落水口,蘊含傳統風水意象。墓塔頂四方位有南瓜和螺形、瓶子等裝飾,是具辟邪及吉祥的意涵。
墓室內呈階梯式,前面有三壙供置放金甕,後方有揀骨吉葬之用,墓室內兼具凶葬、吉葬,在臺灣極為少見,具稀少性及民俗文化價值。
「賴氏萬壽塔」,整體結構、墓室與造型風格特殊。研究墳墓的文史工作者表示,墓塔開門且無墓碑的特徵、塔門上方吉獸獅子頭造型,以獅鼻作通氣孔的設計與沖繩家宅屋瓦上的風獅爺,大都雷同,這種具沖繩葬式特色的家族墓塔,有可能是黑潮文化圈交流下的產物。
賴氏萬壽塔,依文化資產保存法,以其風格特殊,在臺灣極為少見,具稀少性及民俗文化價值是值得保存文化建物,於2008年9月15日通過登錄為歷史建築。
市定古蹟興福庄「建塚記念碑」與歷史建築「賴氏萬壽塔」兩文化資產,都與墓葬有關,傳統觀念中人們都避免接近墓園,坐落於未來的公園中,做為一種生命教育教材,民眾可通過接觸進一步了解傳統民俗與文化。
這兩處文化資產,其中「賴氏萬壽塔」座落路旁很容易去觀看;但「建塚紀念碑」,在百餘公尺的高坡上,目前坡地雜草叢生比人高,已淹沒上坡小徑,上去困難,也有點些危險性。若對這些文化資產有興趣,可上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網頁的「文山學」欄目去瀏覽。
公民記者 邱明 2016/11/16
參考資料:
何文賢 一次搞懂文山古蹟群 文山堡 NO.1 〈創刊號〉 2015/10 社團法人台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