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老埤重現馬卡道族古謠
照片
◎文字、攝影/陳品君
頭戴埔姜葉飾品,臉上顯露幾分羞澀,84歲的老埤村民潘阿採在主持人邀請下緩步走到廣場中央。眾人手牽起手環繞耆老,引領她進入記憶漩渦。緊閉雙眼,她回到跟著阿嬤參與祭典的16歲那年,彷彿時空隔閡不曾磨損隱去的名,阿採輕擺身子,一字字唱出彼時迴繞耳畔的馬卡道古謠。
在屏東縣高樹鄉加蚋埔、萬巒鄉加匏朗等族親協助之下,50多年未舉行的馬卡道族內埔老埤祭典,去年農曆10月15日得以重現,今年是第二年。
(請先收聽節錄的兩分鐘古調)
古謠大意是:「我們要去山上打獵。為了要到達目的地,不得不走這條難走的路。口渴了喝水,想到回家還有酒喝的話,心情就快樂一些。還是踏著輕快的步伐,上山吧!」實際歌詞隨吟唱者即興發揮略有變化。
阿採雙腳曾動刀,幾句歌詞後氣喘吁吁。她願意站在古令埔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老埤馬卡道文化協會總幹事林玉美回憶,剛開始採訪時,還被要求不能錄音:「本來她不唱,她說:『唱彼个足歹勢、唱彼个足歹聽。』,我說:『彼个足好聽,妳愛來做老師。』」
由於歷史背景因素,許多老人家不喜歡談平埔身分、傳統文化的事。林玉美一、兩次請託,曉以「傳承」大義,加上阿採黃湯下肚興致一來,總算採錄到碩果僅存的老埤馬卡道古謠。在今年老埤祭典上,族人終於能以「自己的曲」搭配趒戲。
去年完成老埤村地域與族群研究碩士論文的林玉美表示,這首曲子歌詞夾雜語助詞、不同族群語言,反映自清代起,鄰近山地、客家六堆、閩南聚落的地理環境下,內埔老埤多元族群融合生活。
老埤祭典復振第二年,由馬卡道族青年潘宗緯和泰安國小學童領唱古謠搭配趒戲祭儀。
復辦祭典暖身之後的一年間,族人除了成立推動協會,和耆老、學者、社區泰安國小合作向下扎根。除了趒戲教學,校方還舉辦教師研習,未來將針對不同年級設計教材,預計下個學期學校利用二至四節彈性課程教導學童。協會希望透過學生參與,進而帶動家長、村民認識在地的馬卡道族歷史與文化。
註一:「趒戲」指馬卡道祭儀,參與者圍圈歌舞;「趒」音ㄊㄧㄠˊ,閩南語字彙,意思是因高興而雀躍。耆老潘謙銘為了要精確描述參與者的姿態,從字典找出「趒」字,以往學者多用「跳戲」。
■受訪名單
內埔鄉老埤馬卡道文化協會總幹事林玉美
老埤村民潘阿採
■諮詢對象
老埤村民、潘阿採兒子潘玉成
泰安國小校長吳耀明
馬卡道族人陳以箴、潘安全、潘宗緯、潘謙銘
如果想要多瞭解馬卡道族文化復振議題,推薦閱讀:
1。是不是平埔原住民該看DNA還是手臂那條線?3分鐘懶人包出爐,讓我們立刻尋根去!
推薦原因:雖然是檢視自己有無平埔族群身分的懶人包,但一般讀者也可以依循裡面的方法尋根認識自己的家族噢。
2。「馬卡道在哪裡?」──沿山70公里的文化復振/專題目錄
推薦原因:本文作者去年參與三場屏東馬卡道族祭典後製作的專題,這系列專題可以讓讀者入門認識馬卡道族族群發展背景。
3。縣長也是原住民!屏東開放平埔登記,幕後推手是客家子弟:台獨不是台獨,原民才是台灣母體
推薦原因:屏東縣政府在 2016年9月9日開放「熟字註記」,這篇報導告訴你這項政策的意義,以及什麼樣的人可以登記、如何登記。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