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當我們在議起』活動落幕之後

2009/05/11 20:32
2,230次瀏覽 ・ 3次分享 ・ 2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當我們在議起]-台北場公民記者於今年四月下旬已經圓滿結束(2009-4-25),且已有多篇報導相關訊息。個人因為電腦軟體系統升級,沒有接受到訊息,苦苦不能製作成功,今天突然想到可以上YOUTUBE,趕緊將已延宕多時的新聞PO上網,與各位公民記者分享。

在台北場聚會時,主辦單位提及自公民新聞平台開台後,已有二千七百多名記者登錄,經常PO文的記者有三百多位。各大新聞媒體,很看重本新聞平台,當作深入報導的一個重要觸角。本平台也受到國際間媒體的重視,有受獎事實,公民記者自然很是受到鼓舞。 在結束前的交流時間,有公民記者提出了些實際上遇到的問題,需要公民新聞平台及大家共同來思考,詳請參考現場錄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T4UfZQdvCQ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caw1hl47t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DxCeA_hww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6UYJ_W124k

個人有以下幾點想法,呼應公民記者提出來的問題,與您分享。

1. 公民記者沒有記者證,在採訪時,對方問即是那個媒體時,公民新聞平台的招牌,沒能有很大的支撐力道。個人認為如果公民新聞平台能製作記者證,給正式登錄的公民記者,上面打上公民記者成為記者之日期、發表註冊之網址、記者證號碼,還有公民新聞平台的LOGO等,應該較有說服力。

2. 現在發表文章時,公民記者下端─『作者部落格』,這幾個字將公民記者的位階壓低不少。一般部落格的名稱,讓人聯想到個人及私領域,與公民記者為大眾發聲的形象大相逕庭。

3. 當公民記者在採訪時,發生被質疑之問題時,是否能與公民新聞平台相關工作人員聯繫,研究該議題的重要性,有必要時,可否機動配合正式記者,到現場採訪,讓問題可以有升高的曝光機會。如或不然,也可由平台工作人員的解說,讓這些業餘人士,可以知所進退。

4. 公民記者大多數是沒有新聞背景的素人記者,僥倖有網路世界,可以讓自己的所見所聞與大家分享,但觸及公領域或他人事務,總免不了會有利益重疊的所在。如何瞭解法律的規定,讓大家不至於涉及觸法問題,是一亟待資源補強的地方。如何讓相關資訊流通,充實自我是不可拖延之當務之急。需要提供平台的主事單位,即起規劃訓練的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好奇寶寶 (未驗證) ・ 2009/06/17 23:14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好奇寶寶 (未驗證) ・ 2009/06/17 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