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戲中之偶 再現時代的傳統藝術

2017/01/16 09:45
3,544次瀏覽 ・ 3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4
檢舉

傳統偶戲文化是台灣留下來的重要資產,而隨著科技的發達,傳統戲偶逐漸沒落。而位在台北市的台北偶戲館,保留了許多不同種類的戲偶,除了布袋戲外,還有皮影戲、傀儡戲等,另外還設有體驗區,製作專屬於自己的戲偶。就讓我們憶起去看看吧!

一尊尊的戲偶們展示在櫥櫃上,表情生動,有喜、有怒,仔細一看,臉上有千變萬化不同的容貌,穿著各式各樣服裝。其實這些偶戲們背後都是有歷史背景文化的,每一個偶戲反映出台灣不同時期的縮影。

覺得會回到以前,然後也會很想再去體驗以前,就是布袋戲的那種環境這樣子。

可以看到的是現在我們是當時台灣的時候,是日本的殖民地的時候,那日本政府它並沒有反對台灣要演布袋戲。可是必須要演他們自己的文化,甚至於在那個時候,我們的戲偶都變成所謂的日本的皇民偶。那後來到國民政府整個收復台灣光復時期的時候,那因為當時也跟大陸的情勢不是很穩定。它是必須要演所謂的反共抗惡偶。所以在這個兩個時段,在台灣的布袋戲時期裡面是屬於兩個非常特別,而且非常大概碩果僅存,世界上很少看到這樣的戲種。

而這些戲偶們是收藏在台北偶戲館,是專屬於偶戲們的博物館,結合東西方戲偶藝術,分成布袋戲區、 傀儡戲區、皮影戲區以及互動體驗區四個主題。開放讓大人小孩從導覽解說到動手製作戲偶,一同窺究傳統戲偶的文化背景。

因為小朋友其實沒有看過這些東西,在學校的時候。然後來實際體驗的話,然後他們可以更清楚了解說這些是什麼,至少會有一個印象在。

(記:弟弟你今天開不開心?)開心。(記:這是甚麼動物?)貓咪。(記:這是你自己做得嗎?)對。

展區中的布袋戲區,是民眾最不陌生的。設有一人獨角戲的「肩擔戲台」,還有現今野台布袋戲的主要形式「金光戲台」,以及搭配演出的後場樂器「南管與北管」,另外還有刺繡精緻的戲服,還原布袋戲全盛時期的榮景。

那後場的部分在傳統掌中戲的部分,它是結合了南管跟北管,那到了金光布袋戲的時候,它其實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它其實已經是膠裝的唱片,它等於是可以用後製錄音的方式來進行到後場。

最重要的職責也就是做教育推廣,就希望說所有的市民,他們在想要知道這些戲偶它的一個來源,甚至於它背後的知識,還有去了解到各種不同的戲偶它在操演的過程。

台灣偶戲藝術文化在全球排名至少前五,對台灣的傳統歷史文化是有極高的價值。戲偶們或許與現今的大眾生活逐漸疏遠了,但是希望未來要看戲偶時,不是只有進到博物館看,而是能夠在各地看見戲偶們的演出。

淡江新聞 黃鈺婷 李雅媛 採訪報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