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野生動物相遇在神秘谷---記5/29砂卡礑神秘的夜間觀察

文字-A A +A

文/邱明慧(荒野花蓮分會解說員、花蓮分會會刊主編)

當車行過新城時,下了一陣傾盆大雨,遠處幽暗的天空傳來低沉的雷鳴,我心裡暗自糟糕:「今天的夜間觀察活動,民眾的出席大概會受影響。」不料,車子一拐個彎到了太魯閣遊客中心,不但雨勢全無,天光還亮著很呢!原來只是一場地形雨,一顆忐忑的心遂放了下來。到了停車場,得知所有報名的41位民眾以及11位解說員統統到齊,真是感謝老天的幫忙,同時對風雨無阻、志在參加夜間觀察活動的民眾所散發出來的熱情,感到無比的溫暖!

此行夜間觀察活動係由神秘谷定觀小組所負責,組長章菊芬前後策劃了一個月。行事謹慎的她,儘管對神秘谷的地形、地貌瞭若指掌,但仍事前率領一批解說員探勘了兩次,因此對活動的進行,不論是安全的措施、解說的內容以及傳達荒野保護環境的理念都掌握得非常好,讓當晚參加的人員留下深刻而難忘的經驗。

話說當天活動從下午五點半開始,由於有民眾因雨延後到達,因此先報到的第一批民眾即由部分解說員陪同到大景觀台附近集合。由於天色尚早,小朋友們一見到砂卡礑溪清澈碧綠,溪水又淺,在父母的同意下立即撲通跳下水。所幸帶隊經驗豐富的方方,早就洞悉了小朋友的心理,一個箭步跳到大石頭上,一邊扯著大嗓門耳提面命要小朋友注意安全,一邊與家長共同監督小朋友的動向。

沒想到不久後連大人也忍不住誘惑,紛紛脫下鞋子泡在水裡,享受從高山汨汨而下的清涼。那僵硬的表情在一接觸溪水的剎那間就消失了,真是神奇!難怪有人形容大自然是個了不起的醫生,從眾人燦爛的笑臉上就足以證明了。

半小時後,第二批報到的民眾到齊後也立即加入陣營,共同在溪畔集合。在等候天黑的這一段時間裡,菊芬忙著分組、大銧則利用空檔宣佈應注意事項並特別說明不要驚動到蛇的活動。因為今天稍早,正巧有位遊客發現了一隻赤尾青竹絲,不信邪的他非但不趕緊閃人還偏偏去逗弄牠,這隻青竹絲終於生氣的發動攻勢,咬了這名遊客一口,最後還驚動了一一九救護車來救人。

想不到幾個原本調皮的小孩一聽到有關「蛇」的故事,馬上就反應過度的躲在媽媽懷裡,露出害怕的神色,看到父母此時一面安撫小孩,一面鼓勵他們要勇敢,我覺得這些爸爸媽媽的態度真是令人激賞。

正確教導小朋友認識危險生物的確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觀念影響態度,態度則決定了行為,我們期待更多人不再因無名的恐懼而傷害了蛇類。一般人容易喜歡美麗可愛的動物,但對於長相奇特、生活習性與人類大異其趣的蛇,則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甚至產生種種誤解及可怕的傳說。其實,人類如果學會欣賞、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價值及生存方式,那麼「瀕臨絕種」這個名詞就必定在我們的語彙中消失。

分組完畢,四組組長大銧、育安、美琳及秀綢各自把隊伍帶開,展開今晚的探險之路。由於步道狹窄,無法同時容納太多人共同觀察,所以有兩隊人馬先往回走一段再走上步道。

不料才剛上路不久,解說員正打開手電筒引領眾人進入大自然的奧妙之際,老天爺居然再次幫忙,悉悉沙沙的飄起小雨來。看著大夥兒忙著披上雨衣,我聽到一個小朋友嘟噥著:「真倒楣,怎麼碰到這種鬼天氣!」其實他哪知道我們可是暗暗竊喜,因為神秘谷步道上每每遇雨就會有不同的小動物出現。

果然沒多久,前方已傳來陣陣驚喜的叫聲,原來是全身紅通通的螃蟹正沿著步道岩壁下的隙縫,一隻隻的冒出來。小朋友喜不自勝的數算著:「這裡還有一隻」、「我這裡也有」、「哇!牠們在打架」。

大家蹲在步道上,除了數數兒以外,還認真的在解說員的引導下學習分辨雄與雌(雄蟹的腹部呈三角形,雌蟹的則呈半橢圓形,好孕育更多的小寶寶。)

「螃蟹的頭部和胸部怎麼分?」

「螃蟹不是昆蟲,身體可分為頭、胸、腹三部份。牠的頭部及胸部是一體成形的,稱為頭胸甲或背甲。」

「牠們怎麼呼吸?」

「牠們吃什麼?」只見小朋友邊聽邊問,奇奇怪怪的問題全都出籠,大人面對這一群臉上打著問號的娃娃們,就只能像消防人員忙著撲火一樣的提出讓他們滿意的答案。

「媽!快來看,好大的青蛙喔!」一個眼尖的小朋友急急呼喚著身後保護她的母親。我好奇的趨前一看,靜靜的坐在護欄旁的石頭上的不是癩蛤蟆嗎?再仔細一看,心裡一驚,哇咧!怎麼有體型這麼大的斯文豪氏赤蛙?

很快的目測一下,至少7、8公分、背部綠色的部分顏色勻稱而美麗,就像披著一件青苔編成的小背心。尤其那四個透明像乒乓球一樣的趾端吸盤、加上修長的身材、輪廓分明的大眼睛,那模樣馬上吸引了愛慕者不少驚艷的眼光。

不用多餘的言語,一聲聲「哇!」的驚嘆就是最佳的讚美。媽媽們忍不住拿起相機「啪」「啪」的留住牠的身影,我知道回家後秀出一張張美麗的照片裡,就不單單只有自己的寶貝兒子、女兒了,鐵定還有這隻健美小姐。

更有趣的是發現牠的小朋友不斷的提醒大家:「是我最先看到的喔!牠是騙人鳥,牠的叫聲就像小鳥一樣『啾』、『啾』、『啾』的,其實牠是青蛙喔!」真佩服小孩子的記憶力,不但已經牢記牠的特徵、聲音,說不定還能講上一段有關斯文豪氏赤蛙的故事了呢!

沿途上還看見了另一種蛙叫「褐樹蛙」,背部是褐色的,若沒特別注意根本就不會發現牠的存在。當牠趴在地上不動時,我們還以為牠是安靜的大家閨秀。沒想到一隻莽撞的夜蛾飛到牠眼前,牠馬上伸出長長的舌頭,一下子就把夜蛾捲下肚,短短的幾秒鐘就完成了「進食」的動作,吃完後還若無其事的坐在那兒,彷彿什麼事也沒發生過。

在場的人看到這瞬間發生的情景,無不目瞪口呆,大呼:「速度怎麼那麼快?」「是啊!那隻蛾根本就還搞不清楚狀況,就進了青蛙的五臟廟了。」大夥兒你一句我一句熱烈的討論著。

「媽媽,那隻蛾好可憐喔!」此時,另一個小朋友發出不一樣的感受,是的!生物界有很多看似不公平的競爭,弱肉強食,但族群的命脈就是在這麼無情卻又不得已的情況下得以延續。

不久,前面的人群傳來一陣騷動。有位媽媽帶著孩子往回走,打亂了原本的秩序。「怎麼回事?」「哎呀!岩壁上出現一條蛇啊!我們家小寶嚇死了!」聽到這裡,有人馬上眼睛一亮,拼命想擠到前面去看蛇。

原來造成轟動的是體型纖細瘦長、具有微毒的大頭蛇,蛇如其名,牠的頭部就是明顯的比頸部及身體都還大,體背底色為淺黃褐色,上面有不規則的深褐色斑紋。由於牠的體色與木頭相近,常有人靠著護欄時冷不防的發現牠就在身旁而驚慌失色。

今晚巧遇的這條大頭蛇一警覺到不對勁,先是吐著蛇信,探測、收集並分析空氣中傳來的訊息,隨後大概感覺不妙,趕緊擩動著身體想要逃離原地。

但此時好奇的大人、小孩都擠了上來想看一看這位老兄的真面目,閃光燈閃個不停。這可嚇壞了蛇先生,拼命的在岩壁中尋找縫隙想要鑽進去。只是這時大家的情緒已經飆漲到最高點,每個人都想佔到最佳位置好好的觀察一下,連剛剛喊怕怕的小朋友都回過頭來要看一看。騷動持續了一會兒,好不容易經過解說員大力的疏導,人群才又漸漸恢復了秩序。

就在大家大呼過癮之際,前方又在呼喚「快來看!快來看!」這一次可就奇了。一隻體型超大的人面蜘蛛正從山崖邊緩緩的爬上來。「讓開!讓開!讓牠好好的走!」一位阿姐當機立斷的排開人群,為牠清出一條路來,真是佩服她的阿沙力。

蜘蛛分為結網和不結網蛛。人面蜘蛛是台灣最大型的結網蜘蛛,體背條紋分為橫紋與直紋兩種。雌蛛的體型比雄蛛大很多,由於比例實在懸殊,雄蛛在交配時都得小心翼翼,免得雌蛛一個不高興便成了花下鬼,淪為雌蛛的食物。牠的背部圖案就像一個五官俱全的白色面具,由於眼睛、鼻子、嘴巴配置得相當清楚,簡直就像日本能劇裡的恐怖鬼臉,所以也有人稱牠為「鬼面蜘蛛」。

當人面蜘蛛跨過步道爬上岩壁時,蹲下身想要幫牠拍張特寫鏡頭的我這才發現,牠的尾部竟然還拖著一條好長、好長的銀絲。看到這情景,菊芬帶著充滿了感性的語調說:「牠之所以會拖著長長的絲走,完全是因為牠的家被毀了,牠現在正忙著尋找一個適合的地點,重新結網,另造新家。」聽到這番話,每個人頓時心有戚戚焉,同時祝福牠能順利搬家。

沒想到此時一個小朋友居然冒出一句:「不是我弄壞的喔!」看著他似懂非懂的表情,我輕聲的笑著摸摸他的頭說:「我知道不是你闖的禍,因為牠是從山崖邊爬上來的,我想可能是掉下來的樹枝弄壞的。」理解了我的話,他釋懷的挨著我,跟著我走了一段路,真是窩心啊!。

一群人繼續前行,沿路不斷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07.06.20

荒野保護協會

加入時間: 2007.06.20
320則報導
4則影音
1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20

在台灣看見熱帶雨林-婆羅洲野生動植物巡迴展

2023-12-05
瀏覽:
3,688
推:
0
回應:
0

賞燕熱潮,即將襲捲今年夏天!

2023-06-28
瀏覽:
4,879
推:
0
回應:
0

荒野循環零廢棄志工講師培訓開跑了

2023-06-15
瀏覽:
3,555
推:
2
回應:
0

蟹天蟹地.護蟹有你──淡水河口守護陸蟹行動

2022-11-04
瀏覽:
2,175
推:
0
回應:
0

畫出一篇綠色大地――綠色生活地圖

2022-08-24
瀏覽:
3,938
推:
0
回應:
0

五股賞燕季|我與燕的距離

2022-07-20
瀏覽:
2,435
推:
0
回應:
0

護蟹行動─找尋謝蟹的方法

2022-01-06
瀏覽:
2,419
推:
12
回應:
0

2012地球一小時

2012-03-21
瀏覽:
5,991
推:
5
回應:
6

與野生動物相遇在神秘谷---記5/29砂卡礑神秘的夜間觀察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50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50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