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財富與幸福、競爭與永續之間的平衡

2007/07/13 15:26
1,848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每年在瑞士達弗市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來自全世界數十個國家的銀行家,投資者與政要高官齊聚一堂,討論及規劃全球經濟局勢。以這群人為中心,跨國界延伸出現今的全球金融資本體系。這一小群的人,掌握且主導了地球上絕大部份的經濟活動。

多年來,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競爭力指標」一向令勤奮的台灣人感到驕傲,今年台灣排全世界第四,僅次於芬蘭、美國與瑞典。

從2001年起,世界經濟論壇開始進行全世界各國環境永續指數的評比,第一年列入122個國家,第二年包括142個國家,今年第5次公佈,首度將台灣列入,排名全世界146個國家的第145名,只領先被美國總統稱為是流氓國家的北韓,連戰亂中的伊拉克、全球耗油量第一的中國大陸,環境永續指數都比台灣好。

這樣的結果,實在使國人嚇了一跳,難道台灣的環境真的那麼差嗎?

政府這些年來不斷強調「綠色矽島」、「美麗福爾摩沙的永續發展」,台灣數十年來在學者與民間團體的監督、許多社區蓬勃的生命力與努力下,居然把台灣發展成全世界倒數第二名的環境品質?

到底是怎麼回事?

環境永續指標的計算

「2005環境永續指標」將全球146個國家表現計算後排出名次,指數滿分為100分,我國得分32.7,排名第145。指標共分五大類(每類滿分為100分,五類總分平均即是指數成績),每一類又細分3-6組,其下再分幾個評分項目,合計共有76項評比的指標。

這五大類之中,第一類環境系統台灣是最後一名,環境負荷力與人類受害程度這二大類,台灣也是倒數幾名;第四類社會回應能力我們的表現不錯,居全球第25名,其中細項包括了政府的法規執法、科學研究及私部門的回應都名列前茅,但是衡量到能源使用效益及再生能源比例這二個細項,又排名殿後。第五類國際環境事務的參與,或許因為外交的困境,表現不好,但也不算很差,排到95名。

若是再仔細探討這些指標的架構與項目的選擇及設計,或許本身就有些偏差,而且76個評比項目中,大部分指標是現況呈現,而不是記錄一定時間內的變化情形。比如說,在環境系統這一大項中,台灣是全世界最後一名,第二大類環境負荷力倒數第三名,部份原因是台灣人口稠密、工商業發達,造成土地高度開發,再加上在空氣、土地、水量、水質及各項污染的管制做得不好,都是名次差的原因。同時,在這76個評比項目中,台灣有9項資料從缺〈從缺等於零分〉,7項資料為推估值〈推估值與實際狀況相差甚遠〉,還有幾項數據錯誤,這都會造成成績不佳。比如說,有害廢棄物產量,我國產量是673.9千公噸,卻被誤報為67390千公噸,增加了100倍,使得這一項排名從全球第6落到47。

不過,台灣先天的人口密度與環境負荷壓力雖然高,但是日本、南韓、孟加拉等國與台灣類似,但是他們整體表現仍然還不錯,可見得人口密度高並不得作為表現不佳的藉口,很多項目我們還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

要賺錢還是要幸福?

每個台灣人拼命加班想盡辦法多賺錢,無非是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也讓下一代過得更好一點,但往往在辛勤工作中,自己的生活品質就不見了,就算積纂下一點錢留給孩子,一旦環境被破壞了,空氣不好,水質不好,有錢也只能留著看病。

或許是我們該把拼經濟、不斷強調國民生產毛額增加的數字迷思,轉換為「幸福指數」的時候了!

具體的「環境永續指標」,可以是抽象的國民幸福生活與否的重要參考。雖然政府各個部會官員近年都把「永續發展」掛在嘴邊朗朗上口,但實質上仍是經濟發展的考慮優先於環境保護,許多政策長遠來看都是不永續的,施政措施往往也是治標不治本。同時,國內政治上的不安定以及民眾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更是環境不永續的根源,只要民眾存在著「旅館心態」,沒有信心把台灣當作長期生活的地方時,就會反映到政府施政的決心與環境保護的行動。

環境問題是共業,是大家必須面對與正視的,沒有一個人可以脫離共同生活的環境而獨善其身。當我們沾沾自喜於一時的國家競爭力排行,卻沒有思考到這種競爭力其實是犧牲我們的環境所換來的,環境永續指標的公佈,或許是我們下定決心改變的機會。

(本文刊載於荒野快報159期)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