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慰安婦歷史 今日為人權發聲
紀錄片《蘆葦之歌》,講述了台籍慰安婦阿嬤在戰爭後,治療內心傷痛的過程。隨著歲月的流逝,見證歷史的慰安婦阿嬤相繼離世,而他們留下的故事,成為了當今社會議題的借鏡。
象徵蘆葦的空管垂下,柔和的燈光灑落,能依稀看見光亮中暗藏的姓名,上面的名字,正是現今已知的台灣慰安婦。這是「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的一隅,在這裡,保留了慰安婦的歷史記憶。
蘆葦來自聖經上的一句話,壓傷的蘆葦它不折斷、將殘的燈火它不吹熄。那象徵的是阿嬤堅毅的一個生命力量。
台灣現在僅存3位慰安婦阿嬤,但她們仍未獲得歷史的正義,以及日本官方的正面回應,一次次的爭取,是為了用生命剩餘的時光,換取社會對於女性權益的重視,讓自己承受的傷痛不再延續。
漫長的時間過去,一直沒有獲得日本政府,一個正式的一個道歉跟回應。阿嬤的人數也越來越少,所以我們就在想,我們要怎麼樣保存這段歷史,而不讓它隨著阿嬤的生命的消逝而被遺忘,透過這個館,能夠讓阿嬤的議題跟當代的女性人權議題接軌。
阿嬤他們很有勇氣,因為一直以來,這個社會都還是滿保守,要一直讓她們等到現在,經過很多掙扎,才決定說出口,那這個過程都很需要有勇氣。
不論在過去或現在,都有人因為戰爭而受害,慰安婦阿嬤們,她們在強迫與欺騙的情況下,成為戰爭下的受害者,而這段歷史,今日則成為了相關人權議題的基石。
阿嬤她們沒有機會受到教育,所以在很容易成為人口販子,他們在找尋女孩子到海外去提供性服務的時候,最容易被接近的一個對象,那從這樣的一個現象,我們就可以去看到,其實它反應的是一個女性就學權的問題、也是一個人口販運的議題,它同時也是一個性別暴力的一個議題。
事實上,世界各地很多戰爭,都還是存在這種不人道對待,尤其是把性,就是把身體當作是一種戰爭復仇的方法,不只是提過去,是要我們看未來,還有看現在,避免這種狀況再發生。
阿嬤她們還有一個議題,是她們身心遭受到很大的創傷,那這個創傷,來自於說她們當年在慰安所,所遭受到的這個傷害,也包括她們的遭遇,而遭受到家庭,或是社會,或鄰居的一個歧視,那她們其實很需要幫助,透過藝術治療,幫助阿嬤她們,有機會去整理自己的創傷。
回歸平淡後,慰安婦阿嬤們用一次次的藝術創作,撫平過去的傷痛,並且用自己的溫柔與堅毅,留下人權的足跡。
淡江新聞 陳照宇 黃品軒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