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新故鄉onTV

嵌入:
文字-A A +A

都市新故鄉

 

【記者 田瑀、蘇柔瑋/嘉義市報導】

 

片長:9分17秒

 

位於嘉義市保健街的嘉山教會,是全嘉義市唯一的原住民教會,也是在地的原住民服務中心。提供嘉義的都市原住民學童一個快樂學習的成長空間,同時也重視鄒族母語的傳承及孩童的生活適應問題,希望能在都市中替這群原住民學童打造一個全新的歸屬。

 

內文

 

開場片頭:

(鄒語聖詩)

(比較喜歡山上還是比較喜歡在平地念書?)

都市原住民學童說:「山上。」

(為什麼)

都市原住民學童說:「比較沒有拘束比較自由吧,在山上的時候就是晚上比較可以亂跑。山上比較沒有時間限制,都市課業壓力比較大。」

 

嘉山教會 原住民孩童的秘密基地

 

你還認為原住民是一群住在深山中,過著傳統狩獵生活的人嗎?其實近年來,原住民移居都市的人口比例越來越高,我們稱他們為都市原住民。位於嘉義市保健街的嘉山教會,是全嘉義市唯一的原住民教會,提供嘉義的都市原住民學童一個快樂學習的成長空間,打造一個屬於他們的秘密基地。

 

嘉山教會牧師安志強說:「我們嘉山教會就跟我們門口一樣,就是有一個原住民學生中心跟原住民服務中心。我發現到都市之後幾乎沒有什麼資源,在部落很多,因為很多都覺得好像偏鄉都比較需要資源,所以很多人都往山上跑,可是旅居在嘉義市的竟然,我發現竟然什麼資源都沒有,這讓我很驚訝。我就是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就是在部落的時候,是一個很單純的生活環境,可是一到國中就離開教會、離開部落,父母沒辦法跟,然後就這樣子在信仰上面,在品格上面,都會抵擋不了誘惑。從原來相對單純的環境到到這個五彩繽紛的這個都會區,然後就(容易)迷失。我們現在大概有分兩種狀況,就是一個是孩子是沒有原鄉經驗的,就是和從小就是生活在都市的原住民,有一些是從原鄉移到都市來,我們現在這樣的比例大概還是就是在都市出生的孩子比較多。我們現在就是先把這一群顧好,然後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從原鄉裡面的孩子們能夠進到這邊,因為調查很不容易,這些四處散居在都市的這些孩子。」

 

城鄉差距 都市原住民人口增

 

除了從小就出生在都市的原住民,由於城鄉資源的差距,大多數的山地原住民家長會選擇將孩子送到山下念書,這些孩子們的父母通常都不在身邊,必須重新適應都市生活。

 

嘉山教會牧師安志強說:「城鄉的這種教育還是有差距的,所以他們雖然就近,就近雖然有學校,都會區要安置那些孩子比較容易安置。父母沒辦法照顧他們,然後教會又沒辦法就近關心他們,然後他們來都市有的不是住宿不然就是異親,你光是安置他就很困難了,更不要說是他的品格,還有知識上面的這種教育。他們孩子送下來之後,我的理念就是有一個學生中心,所以我們現在的當然就是從課輔開始去告訴都原區的原住民說我們教會有這樣子的這種服務。」

 

都市原住民學童高艾倫(ku'atʉ yatauyungana)、楊辰苓(Lina Yangumangana)說:「不習慣滿多的欸,可能就是因為周邊的都不是原住民,然後大家會有很奇怪的眼光看,可是後來就還好。講話的口氣,對。你演一次,怎麼那麼黑啊!」

 

 

打造學習空間 陪伴中成長

 

雖然嘉山教會並不像補習班一樣,擁有寬敞的空間和豐富的資源,然而在安牧師積極安排之下,與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學生和穫米亞亞阿里山社區工作社同學合作,希望能建立一個溫馨的學習空間,陪伴孩子一同成長。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三年級學生李凱文說:「我會希望說我在這邊不是只是教課業,能讓他成績過90(分)這就好了,我反而會希望說你考70(分)但是你其他的音樂、美術、體育這些都蠻棒的,然後你能夠多看課外書,你能夠多玩別的東西,跟你的同儕能夠良好的相處,這樣子我會反而比較希望是那樣子的一個陪伴,跟一個讓他、看著他成長的一個過程。」

 

穫米亞亞阿里山社區工作社社長黃梓桓說:「就是我們每一段時間會設計要教的課程,那主題大概會是可能是藝術方面的,或者是我們會教他們桌遊教育。那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議題式的教育,可能是環保議題啊、社會議題、文化議題。陪伴這個詞其實是並不代表說我們不重視小朋友的品格,或者是我們不在意他們學業上什麼的成效,因為陪伴本身我們就是跟著他們一起成長。就我們不太像是真的是給予他們什麼東西,給他們什麼資源,讓他們去學很多知識什麼的,比較像是我們把我們有的東西跟他們分享,然後他們也把他們會的一些對文化上的想法跟我們分享。」

 

都市原住民學童高艾倫(ku'atʉ yatauyungana)、楊辰苓(Lina Yangumangana)說:「在這邊學習比補習班好玩,就不會比較,比較不會那麼嚴肅那麼硬撐,會比較放一點。」

 

破除刻板印象 建立文化認同

 

對於當前政府是否要制定都市原住民相關政策,中正大學社福系學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三年級學生李凱文說:「會不會說就是都市原民比山地原民他們其實更需要自己所謂的文化認同,然後政府沒有去支持到這塊東西,反而把他們當作是從山上下來了,脫離了自己文化的原民,而朝了一個比較他們不是期望的方向去幫助他們。應該是我覺得政府要做的應該是要去支持,讓原民他們有自己的文化,就是能夠給予相關的幫助,就是讓他們能夠以原住民自己的方式,不論都市也好山地也罷,能夠自己去振奮、自己去建自己的一個的文化體系,在當前的這個社會來看,我覺得這還是比較重要跟實際的。」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學生馬明毅說:「今天很多原住民的小朋友,他們可能從小就生長在都市,那他們相對於一般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差別的。原住民小朋友功課就是不好,所以我要特別幫他們開一個課輔班,這樣的一個狀況,我覺得這樣的狀況會變是刻板印象。但是倘若你今天說的是從山上下來的小朋友,他們可能在銜接上,可能在環境適應上,可能比較不好說。我覺得可能是各學校可以就是特別先去注意這些小朋友他們的生活狀況,他們的習慣是不是會因為環境的差異有所不同,然後是不是能適應。我覺得如果是能把這邊讓他們調適成跟原本就是生長在都市的小朋友的心態,就是他們可以去適應這個環境之後,那我覺得也沒有必要再去特別去強調說他們是不是原住民。」

 

母語傳承 心靈新故鄉

 

除了課業與生活上的關心之外,嘉山教會也注重原鄉母語的學習與傳承,讓孩子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傳統部落文化,也希望在他們的心目中,教會是像家一樣溫暖的存在。

 

都市原住民學童高艾倫(ku'atʉ yatauyungana)、楊辰苓(Lina Yangumangana)說:「山下學校沒有那麼專門的母語班,然後就沒有什麼學習母語的機會。」

 

嘉山教會牧師安志強說:「現在的主流教育都是以漢人的這種主流教育,我們就是很努力的讓他們跟上這個主流而已。我們有在做母語深根的訓練,我們就是排灣族 布農族跟鄒族輪流。在都市裡面就學的這些學童將來的就業也都會在都市裡,市區裡面總是有一個地點可以讓他們能夠維繫住,它們是一個對原住民身分認同的一個地方,我想就是不管有幾個孩子,都是要緊緊抓住的,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我們希望。我希望這個地方不只是一個教會福音宣教的地方,也是一個文化傳承的地方,也是一個心靈的新故鄉,營造一個家庭溫暖的地方。」

 

或許原住民移居都市已成為必然的趨勢,當前社會是否提供都市原住民一個友善、平等的學習與生活環境,是我們要去關注的議題。嘉山教會作為一盞明燈,指引著嘉義的原住民孩童,讓這些漸漸遠離部落的孩子們,在都市找到屬於他們的新故鄉。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5

加入時間: 2008.03.13

中正E報

加入時間: 2008.03.13
4,550則報導
2,219則影音
585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7:42

糖的迷思

2024-11-11
瀏覽:
4,739
推:
0
回應:
0
8:07

鐵道到課堂 林森國小特色課程

2024-11-11
瀏覽:
5,947
推:
0
回應:
0
9:13

阿里山山葵 延續時代的綠金

2024-11-11
瀏覽:
9,517
推:
1
回應:
0
2:55

南鯤鯓 「鹽」續產業與民俗

2024-11-04
瀏覽:
3,624
推:
1
回應:
0
2:59

減糖好習慣 健康樂生活

2024-10-28
瀏覽:
5,973
推:
0
回應:
0
2:55

以我的名字呼喚我 手語名的故事

2024-10-28
瀏覽:
6,212
推:
0
回應:
0
2:35

回憶中的美味 鱷魚餐包與傳承

2024-10-28
瀏覽:
6,743
推:
1
回應:
0
2:54

詩情畫「憶」 享受朴子文化底蘊

2024-10-21
瀏覽:
3,887
推:
0
回應:
0
2:44

嘉義青年攀樹看世界 樹木如人生

2024-10-21
瀏覽:
3,739
推:
1
回應:
0
2:59

信仰與文化交織 府城迓媽祖

2024-10-21
瀏覽:
4,474
推:
0
回應:
0
3:22

都市新故鄉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655篇報導,共13,17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655篇報導

13,17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