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林曄、張然/台北市報導】台灣食品安全問題頻發,除了為人熟知的毒奶粉事件、劣質油品事件,更多食安問題潛藏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在此環境下,二〇一四年,陳敬崴等四人開發了「阿哲心中的一把尺」網站,提供食材每日價格、營養分佈和安全認證廠商,並用圖表呈現價格走勢,幫助使用者在購買食材時擁有足夠的判斷力。
陳敬崴等四人開發了「阿哲心中的一把尺」網站。圖為網站開發者陳敬崴。 攝影/張然
食安問題事件爆發 網站設計改變方向
打開「阿哲心中的一把尺」網站,會不斷出現「阿哲」這個角色。陳敬崴說,「阿哲」確有其人,他也是網站開發四人團隊中的一員。喜愛評論時事的阿哲家裡從事豬肉生意,讓關注起採購者購買食材的過程。
二〇一四年,經濟部組織Open Data創新應用競賽,陳敬崴與幾個同事們想藉此機會,架設一個提供食材比價資訊的網站。於是他們組成四人團隊,結合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藥物開放資料平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資料開放平台」與政府資料開放平臺中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集」、「每月盛產農產品產地」、「家禽交易行情」等相關資料集,填充網站訊息。
同年爆發的頂新混合油事件讓團隊有了新的側重,他們覺得網站不止應該提供價格資訊,還要讓人們注意到食材的生產安全。陳敬崴認為,台灣的食品安全控管有幾個方面需要加強。首先在心態上,民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理解只是「對健康不好」,由於食品安全的影響是緩慢和累積的,沒有直接快速可見的傷害,民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意識不算強烈。
輸入食材名稱,可查找該食材的不安心廠商。圖片來源:「阿哲心中的一把尺」官方網站
在這樣的理念下,團隊在原來基礎上,開始在網站上增加對於食材廠商的監督,以此幫助使用者吃得更安心。若使用者想確保選購食材的安全,只要在網站輸入食材的名稱,即可瀏覽食品安心廠商。這些廠商都經過國際或國內的機構認證,如國際ISO及HACCP認証、產銷履歷農產品等,通過這層把關,使用者能辨別更可靠的廠商。
蔬果的部分,團隊通過使用蔬果農藥殘留資料集,幫助使用者查閱檢出曾農藥殘留的廠商,並提供殘留的農藥類別和銷售店家,幫助使用者在採購喜愛食材時提高警惕,增強判斷力。
「阿哲心中的一把尺」希望讓每個使用者心中都藏有一把食品安全的量尺。 攝影/張然
從食材獲取到料理 優化使用者體驗旅程
「阿哲心中的一把尺」網站中,頁面被分為蛋與肉、蔬果和海鮮。每個分類下除了對應的食材圖片,還提供每日盤商價、賣場價以及二者的差價。點進食材的「近期走勢」,使用者能看到價格波動圖表和營養成分分佈圖。此外,如果想要了解食品認證廠商和食材料理方式,都可以直接在網站中找到連結。
現在零售通貨賣的食品外包裝上會有一些檢驗標章或食品成分,這幾年食安意識抬頭之後,有些採購者確實會注重這些標示。然而外包裝上標示的內容過於專業,像是食品成分都是一些化學組成,一般人很可能看不懂。因此,「阿哲心中的一把尺」致力於將更簡單易懂的食品資訊提供給網站使用者,製作了簡易的柱狀圖和圓餅圖,幫助使用者了解食品的價格變化及營養成分。
負責使用者旅程設計的陳敬崴說,從選擇食材到使用食材,應該要讓使用者有一個「完成感」。因此他們增加食譜社群平台「愛料理」網站連結,一方面兩個網站目標群體一致,另一方面也讓使用者能完成食材處理的全過程。
陳敬崴表示,針對食品安全問題,還應該推動廠商的數位認證資料開放,「因為其實如果不開放的話還是屬於企業內部的資料,我們也不曉得這些東西有沒有被公開檢驗」。他認為,在數位化認證和開放認證資料的方面,政府還做得不夠多。
他們原本的目標群體是小資族群。圖為一名女士在處理食材。 攝影/張然
「阿哲心中的一把尺」網站收到的用戶反饋大多是正向的,但實際上接觸到的人群較小。陳敬崴說,現在外食族越來越多,人們注重食品的色香味而會忽視食材的安全性。他們原本的目標群體是小資族群,但雖然「目標很準,市場卻不夠大」,這個網站變得比較「非主流」。
「阿哲心中的一把尺」網站可以在多種載具上呈現,但是使用電腦網頁瀏覽的使用者達到九成,移動端使用者則很少,這與開發者原本的設想相反。陳敬崴認為,這可能說明「阿哲心中的一把尺」更像大家討論的話題,而非真正選購食材的工具。
外宿大學生王振嵐說,她有時候會在租屋處下廚做飯,所以也會在傳統市場和超商購買食材。原本沒有使用過「阿哲心中的一把尺」網站的她表示,知道這個網站後,願意使用網站給自己提供參考意見。
人們缺乏食品安全意識,僅僅注重食物好吃與否是讓陳敬崴擔心的。「阿哲心中的一把尺」希望通過提供有效資訊,讓每個使用者心中都藏有一把食品安全的量尺。陳敬崴說,他們希望推廣這個網站,讓大家注重食安問題,把自己發想網站的初衷傳達出去。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