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藺草產業 編織不老傳奇
【記者 陳名薇、鄭塏櫪/苗栗報導】
舊時苗栗經濟來源 但今非昔比
來到苗栗縣苑裡鎮的天下老街,古色古香的日治時期建築與現代的招牌結合,不和諧的外表裡面卻是曾經養活全苗栗縣的藺草產業。不過現在就像建築上的雕刻招牌一樣被取代…漸漸被遺忘。
苑裡的三角藺草所製成的草帽,除了精緻美觀,更擁有吸濕、除臭、防蟲等優點在日治時代被視為名品深受日本人喜愛,並占臺灣特產外銷的重要地位,僅次於糖和米、茶葉,產值驚人。當時,會編織草蓆的婦女往往聘金會很高,因為編織一件草蓆所換得的收入就能養家活口,男女的收入甚至可以打平。
藺草做工繁複 但願尊重每項產品
振發帽蓆行,打著一甲子老店的名號,是遊客到苗栗的必到之處。店內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帽蓆,老闆正跟客人仔細地介紹產品。來這邊的客人,大部分都是遊客,從遠從日本、中國大陸、甚至到伊朗。老闆笑著說,有時候,做一組客人可能說明了二至三個小時他們還不會買,因為現代很多人不懂這個產業的歷史和價值,他也不希望客人買了之後就把他們家的產品丟在一旁,因為他認為這樣做對這項文化和師傅們是種不尊重的行為。
草帽和草蓆的編織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簡單,需要經過析草、拔草褲、槌草、揉草、鋪草、接草、填草、摺邊、磨平,九項步驟,工程十分複雜,通常一頂草帽製作過程都要三至四天,若是特殊編織甚至須到七天才能夠完成。雖然每一件草蓆的價格不斐,但一用就是用個幾十年都還不會壞。
老店一甲子 也走過時代的邊境
不只草帽和草蓆,還有很多手工製的生活用品,展示櫃上就有一個看起來有歷史痕跡的籃子,那是老闆小時候用的便當袋。看著自家的草帽,老闆憶起他小學的時候,每個學生都要戴草帽上學,那個時候是這個產業最興盛的時期,疑惑的問我們:「你們以前沒有戴草帽上學嗎?」
原來在光復後,外銷市場重心轉移至大陸;但因政局轉變,導致藺草產業陷入困境。當時(西元1955年)苗栗縣婦聯會理事鄒靖女士向蔣宋美齡陳情,將全省的童子軍帽改為草帽,因此銷路大增,開啟了另一個草帽黃金元年。
好景不常,1971年苗栗縣帽蓆產銷合作社因漏稅官司纏訟,導致結束營業,衝擊許多業者和藺草編織工作者的收入,這時期臺灣正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編織帽蓆的婦女們紛紛到工廠工作,又加上東南亞、大陸廉價的草編工藝品大量進口,藺草產業慢慢的走下坡;編織師傅轉行、藺草田不見、帽蓆批發商一間一間的倒閉。
走向精緻藝品 大家一起振興舊文化
儘管穿著風格改變,老闆說現在帽蓆是走精緻手工藝品路線,也提供了客製化的服務。近年來,經過政府的大力推廣和當地社區的努力,藺草文化重現在臺灣人眼前,不僅創建了藺草文化館也提供編織藺草課程,更找回了以前的草編工作者進行對外的藺草編織教學,希望將這項技藝不斷的傳承下去。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