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謝明海報導『公民記者 過去的十年與未來的十年 Peopo 十年特別報導 (一)』有感

文字-A A +A

。。。陳博士最後的結論【因此如果以為掛個公民記者的名號,就可以隨心所欲的討論任何事務,其實這樣只是還是作者雜記的態度而已,實在稱不上是公民記者】。。。

摘自:公民記者 過去的十年與未來的十年 Peopo 十年特別報導 (一) 謝明海

https://www.peopo.org/news/334619

*************************

以下是我的留言:

請問「你的小故事我們的大新聞。。。」這是誰說的?如果公民新聞平台一開始就是這樣的態度來推公民新聞,現在一被某位有博士頭銜的學者講幾句話,十年的經營似乎就毀於一旦,甚至當初經營扶持公民新聞平台的學者,也說『是的,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稱呼公民傳播行為』,真是兵敗如山倒!但是他說的下一句:『但公民記者如果與大型媒體機構的專職記者一樣,那其實也不太需要公民記者了。這不是說公民記者可以"為所欲為",而是公民記者有其不同於專職記者的角色與功能。』這才是重點。陳博士期待公民記者要有專職記者的角色與功能,請問現在台面上的專職記者,稱職嗎?有做到以前我們期待及他們自己期許的『為民喉舌』『無冕王』嗎?公民記者的角色不就是補足專業記者沒有辦法什麼事情都在事發現場,同時也是專職記者,受制於出錢老闆的喜好,很多事情寫了也不能上台面,所應運而出的時代趨勢嗎?

請看台灣現在平面報紙和電視媒體的新聞報的是什麼內容!有沒有為這塊土地的人民倡議很多該被關注的事情呢?多少的土地不正義、不合理的土地徵收、多少的環保事件,有被報導出來嗎?本人關注的廣慈博愛院開發案及捷運信義東延線,還有之前母親還未中風前曾經密集報導的松菸大巨蛋議題,及國光石化、灣寶、桃園A7未徵收已標售。。。都是我報導的部分,近五年來,轉型為了自然醫學/另類醫學、老人照護、健康強身、自我學習成長的個人記錄,我覺得都是很好的公民新聞,為什麼一定要別人來採訪,自己寫下來一方面是寫作是很好抒壓的一種方式,一方面也是與別人方享自己的經驗,希望別人也能知道自己的成長過程,提供借鏡。

其實真正的說起來,環境資訊協會的環境資訊中心及環境法律人協會倡議的環境議題、上下游的報導,也是公民新聞的延伸,只是他們打上自己的品牌,不再依附在PEOPO的新聞平台之上,否則他們也就是公民記者的一份子,有多少被主流媒體轉載或有後續報導?這些都是有志之士組織起來發揮的力量,至於公視的新聞平台,則為著有PEOPO工作人員大力的鼓吹,好不容易有人知道可以利用公民新聞平台來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卻在十週年的回顧活動上,被重重的打臉,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有政治意圖,為什麼以前告訴我們,有其他國家到台灣來看新聞平台的建構,覺得成就非凡,而卻在十週年的活動,有這樣的打臉學者?以前培育呵護我們的學者,到哪裡去了,他們改變初衷,覺得公民新聞的發展,讓他們失望了嗎?還是主事者刻意的要找不同意見的學者,來做平衡公民記者報導的言論,準備下一步的大目標的調整,到現在主事者的預期的方向呢?

請問世界先進國家首先提倡公民新聞者,有這樣提出來說公民記者不能隨心所欲的討論任何事務?那個倡議公民新聞的國家學者,有認為公民記者與專業記者學養不能等量齊觀,所以需要提出來回歸『作者雜記』部落客的稱號?我覺得這應該是學者與學者間的論戰,也期待在新聞領域的學者,本著專業素養,站出來為公民記者這個在台灣已經成長茁壯了十年的土地,做個公平合理的論壇,新聞本來就有不同的看法,根據謝明海參加十週年紀念會的經驗,是很不開心的,從4/28到現在5/4已經有了八則報導,這是我看到的第一則,寫下我的想法,與他分享。。。

@@@@@@@@@@@@@@@@@@@@@@@@@@

以下是這則報導的緣起:

在臉書的公民記者不公開社團,看到愛掀起話題的公民記者謝明海,寫了這樣的貼文:

張讚國教授,陳炳宏教授,希望你們能看到這則公民記者的貼文

感謝晴玲的安慰,女性的溫柔是最有效的鼓勵。

==========================================

【只是 讓我愈聽 愈迷糊了 PEOPO目前有111,711篇報導 有9,262位公民記者

而且這些報導天天都還在持續增加中 內容何止千百種 當是不受限至 甚至沒有定義的框架 才是

公民記者是一群關心地方 熱愛鄉土的有心人士 每個人都是文化志工 十年的累積

難道都走錯了方向不成 !? 】

摘自:周老爹的公民新聞

公民新聞研討會 用你那顆心做就對啦 2017.04.30 1:30PM

https://www.peopo.org/news/334751

******************************

謝明海在這則新聞下有回應,是他在『PEOPO十年特別報導』的第三則,寫得深得我心,我留言道:

謝大哥!讚啊!公民記者最好的定義就是不需要被定義。 

Peopo 發刊詞清楚說道【網路的價值仁智互見,但多數人應可同意,網路為「個人與社會」、「個體與群體」之類的民主命題,開啟了全新的解決途徑】。 如果沒有強烈的個人和個體,這個平台就失去意義,和那些被老闆掌控下的職業記者沒甚麼差別,甚麼平衡報導,甚麼中立客觀,甚麼公共利益,這都是學究觀點。如果公民記者被要求得那麼【完美】,他們早就轉行到商業媒體上班去了。。。。摘自:

自自冉冉 快快樂樂 這就是公民記者 Peopo 十年特別報導 (三)

https://www.peopo.org/news/334731

-------------------------------------------------------------------------------------

沒想到他卻留言給我:

還好那天你沒出席!

我還以為是我怎麼了?

他說:你也會和好幾位比較敢表達的人一樣很不爽

我回應:謝謝您的褒獎。想想看如果當記者,為民喉舌者都不敢表達,那不如去別的部落格去寫散文或小品吧!幹嘛掛名在公民新聞平台當公民記者呢?我說的合理吧?!

隨後我看到有一則報導,是張讚國藉著風傳媒的自我行銷:

你可能沒看到這篇張讚國觀點:公民記者的盲點與膨脹

http://www.storm.mg/article/259637

我問他:

請問您身為公民新聞平台上唯一獨特的評論公民記者,您的回應為何?我想除了您可能沒人敢打臉名校的客座教授了,而且如果受了這大的打臉,還沒人掀起任何行動與話題,這平台真是收了算了,希望當天沒人拍手。。。

沒想到他傳了他PEOPO十年特別報導專欄給我,共有六則新聞:

https://www.peopo.org/list/post/235601/1231/all

我看了第一則,現在這則報導就是我的留言。

公民記者 過去的十年與未來的le/259637十年 Peopo 十年特別報導 (一)

https://www.peopo.org/news/334619

*************************

延伸閱讀:

張讚國觀點:公民記者的盲點與膨脹 張讚國 2017年05月04日 07:00 風傳媒

http://www.storm.mg/article/259637

有精彩照片還請參看原文報導:

公共電視台《PeoPo公民新聞》4月28日擧辦2017年成立10周年公民新聞研討會,100多位公民記者出席。因為没有任何商業媒體記者到場採訪,不少公民記者覺得不受重視,台上或台下發言,顯得有些被冷落的委屈。10年不短,從現場怨嘆和後續反應看,公民記者的盲點是,他們分不清公民新聞為何物,又堅持與一般記者無異,多少自我膨脹。

不管是台灣或其它國家,公民記者與公民新聞的出現都有特定的時空背景。一方面,在相當程度上,公民新聞是對傳統媒體和商業化新聞不再符合公民社會要求的反應與挑戰。除了定期選擧,台灣人民當家做主的意識廣泛獲得尊重與發揮,讓公民不再受國家機器打壓,公民記者因而是一種自主與獨立的宣稱,透過自發的途徑與行動,從事社會觀察的隨機報導與評論。

另一方面,數位傳播和媒體匯流,尤其是網路平台與個人傳播工具的普及,賦予一般人在採訪報導上的便捷,甚至隨時與人民雙向對話(如直播),這是新媒體生態下的新聞勞力分工,大法官於2011年7月29日以689號釋字保障公民記者的採訪自由,進一步提供法理依據。不過,公民記者要與傳統新聞記者平起平坐,可能不切實際。採訪機會均等,並不表示後果一定均等,公民記者不必幻想或妄想與商業媒體記者在相同場域(如總統府或行政院)同進同出,即使不至於惡性競争,難免一丘之貉。

[OhmyNews創立人吳連鎬,攝於2005年OhmyNews國際公民記者論壇。(維基百科)]
OhmyNews創立人吳連鎬,攝於2005年OhmyNews國際公民記者論壇。(維基百科)

歴史上多的是前車之鑑,國際間,公民新聞最受矚目的,大概是2000年南韓創立的OhmyNews,它在巓峯期有7萬多名公民記者,比《PeoPo公民新聞》現有的9200多名公民記者多出幾倍。OhmyNews 壯大後,面臨獨立和財力雙重壓力,公正與客觀遂不斷遭受質疑,被迫在2010年停止運作。其中一個難以推諉的弊病是,公民記者混淆了公民角色與記者身份的分野,作法偏差,如照單全收、缺乏查證、侵犯隠私、變相廣告和危言聳聼等,這些都與商業媒體没什麽两様。

OhmyNews的興衰值得《PeoPo公民新聞》借鏡:公民記者欠缺的不是技術訓練,而是觀念的養成。一個基本界限是,公民記者跟《PeoPo公民新聞》與公視没有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僱傭關係,研討會當天許多公民記者卻在照像機或攝影機上貼出醒目的《PeoPo公民新聞》的標記,甚至自印帶有《PeoPo公民新聞》符號的名片,有意或無意的暗示他們是《PeoPo公民新聞》的記者。這是嚴重的誤解與誤導,反映出一些公民記者相當看重的是「記者」名器,而非「公民」擔當。魚目混珠, 2016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洪素珠案,讓公民記者成了過街老鼠,便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典型,也難怪主流媒體與社會大衆要排斥公民記者。理由無它,公民新聞再如何卓越,都强不過最醜陋的一面,更何况良莠不齊的散兵游勇。

[洪素珠(台灣民政府)]
2016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洪素珠案,讓公民記者成了過街老鼠。(資料照,台灣民政府)

仔細觀察PeoPo公民新聞的内容,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大部份内容頂多只是例行報導(report 或news),談不上是嚴緊的新聞(journalism);評論也無關公共事務或群體利益。很多公民記者忽略的是,公民與新聞不會毫無定義和規範。公民,不是私人;新聞,也非遊記。他們對社會的關懷和參與,也就往往侷限於私領域的零碎生活點滴,根本與在臉書或部落格中寫個人日記一様,不僅偏離公領域,又缺乏多元或另類觀點,操作手法跟商業新聞一窩蜂的現象難分上下。

公民記者固然業餘,公民與新聞的互動卻没有業餘和専業之分。如果公民記者忽略自由民主對公民與新聞的雙重社會要求,公民新聞勢將難以為繼。10年後,個别的公民記者大概不會消失,從《PeoPo公民新聞》10周年慶被主流媒體漠視的事實看,公民新聞似乎還成不了氣候,要發展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另類制度,在傳統新聞之外,提供台灣人民一個清新的替代選項,恐怕並不樂觀。十年樹木,所有的公民記者何妨反思:過去10年,公民新聞所為何事?

本文改寫自2017年 4月28日PeoPo公民新聞研討會「公民媒體的生態與消長」發言。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客座教授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Ching Ching

您好,看過您這篇文章後,想請問您一些相關問題,如果方便的話,能否知道您的聯絡方式,或另外透過我的email聯絡: me17cch@leeds.ac.uk,謝謝。

張仁吉

公民記者一直以來都被主流媒體視為『不入流』,我也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但是因為『公民記者』我才有辦法隨心所欲談論別人不談的話題,或是不被重視的議題,我談我所談,我寫我所寫,我以身為公民記者為榮,那些看衰的只是因為他們無法像我們一樣暢所欲言罷了

謝明海

讚 ! 自自冉冉 快快樂樂 這就是公民記者

1

加入時間: 2007.10.20

好奇寶寶

加入時間: 2007.10.20
5,690則報導
289則影音
6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看謝明海報導『公民記者 過去的十年與未來的十年 Peopo 十年特別報導 (一)』有感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26篇報導,共12,78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26篇報導

12,78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