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漫畫的蟄伏與挑戰
【記者施怡樺、陳怡方台北採訪報導】 台北動漫嘉年華邀請本土優秀的原創動漫人才,除了Cosplay 角色扮演與原創社團擺攤外,市府更聚焦在地文化與動漫之間的連結--規劃北市動漫地圖與動漫小旅行,設計以台北城為背景的漫畫展覽,讓台北的歷史氣息與人文色彩以漫畫的形式再現。
其中《異人茶跡》的作者張季雅與中研院合作,創作一系列以清代大稻埕為背景,描繪十九世紀台灣烏龍茶外銷全球的故事。
問到題材的選擇,作者張季雅說:「我想去探究為何烏龍茶會成為台灣代表的一個產物,由於我爸爸是茶農,所以對茶有一定的瞭解度。而且當時中研院找我合作,是要介紹曾在台灣走動的外國人、做過哪些事,剛好約翰.陶德是一個茶商又很特別,所以就想來做這樣一個故事。」
除了歷史以外,有沒有想挖掘其他的本土題材?他說:「剛好去年有接觸到台灣的妖怪企劃(妖怪台灣),也是借鏡日本妖怪的文化,日本妖怪文化很盛行這個宗教民俗的題材,接觸之後覺得很有趣會想去發展。」還說:「妖怪也可以觀察一個地區的文化發展的切入點,而且台灣也有很多幻獸啊、阿公阿罵也會拜拜,是生活的一部分啊。但現在小孩子就比較不會關注是一個斷層,就會持續關注。」
談到創作歷史題材的困難,老師說:「我們對於時代的想像需要很多東西去配合,比如當時的穿著、生活方式,我就會很需要圖像,但清代的圖像比較難取得,像這類的資料搜集去還原當時的樣貌是歷史題材比較難的地方。」
創作《異人茶跡》後,老師看待台北的目光有什麼轉變呢?他回應:「『一府二鹿三艋岬』是在說經濟重心的轉移,那大稻埕為何會取代艋岬就是因為茶的興起。以前看歷史課本都是喔喔我答案要怎麼寫才會答對,但實際去了解背景之後你會更有感觸。」
透過漫畫創作,開始讓許多人的目光聚焦在台灣上面。然而相較於聞名全球的日本動漫產業,台灣的原創動漫仍在起步階段。
談到台灣漫畫家與日本漫畫家的環境有何不同,他回答:「日本制度比較完整,漫畫家只需要負責漫畫就好,但台灣比較像獨立創作者,必須自己找出版社、發表管道,(台灣)創作者必須去想要怎麼呈現自己的作品。日本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往好處想台灣會比較多元,不好的地方就是台灣會很辛苦。」
那麼老師認為在台灣創作漫畫的困難是什麼呢?他說:「漫畫需要很多技能,需要投入的很多,台灣沒辦法去支撐他。沒有連載的話,漫畫家就沒辦法維持每個月的生活,幾年之後就會放棄然後轉行,很多漫畫家都會用另一個工作去支撐漫畫家的夢想。」
紙本下滑,電子化的崛起,老師對電子話的看法又是什麼?他答道:「台灣出版紙本下滑,現在都轉往電子平台,變條漫。平台的不同也會導致創作形式的不同,也會讓閱讀方式改變。我不會說好不好,他就是一個新的表現形式,你也可以去挑戰它,就看創作者去看哪種型式適合自己。」
經過長期創作之後,老師自己覺得這個環境什麼地方會讓你覺得「做為一個漫畫家真的好難」?他說:「不穩定的部分吧,像我現在在畫漫畫之外還有做一些插畫的工作,只畫漫畫沒辦法讓我完全維持生活。」因此談到改善勞動環境的方式,他說:「讀者可以的話直接去購買漫畫家的作品,會是比較直接能幫助到作者的方式。」
談到台灣本土動漫發展的前景,老師回答:「很謝謝政府願意去正視動漫產業,我自己是希望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未來可以辦出完全focus on台灣動漫的活動,可以讓大家更喜歡。」
儘管台灣原創的動漫產業仍在起步當中,漫畫家的勞動環境也需要改善,但藉著許多人的熱情與政府逐漸的重視,台灣漫畫在國際上將佔有一席之地。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