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樂府一甲子 傳統靈魂一輩子
【記者 陳名薇、鄭塏櫪/台中報導】
傳唱多年管樂 風格雅致意境遠
清雅樂府於民國初年,時稱「聚德堂」之南管教授起源,初因林淇堂、蔡呈璽、黃諒等一群愛好南管音樂的學習者,常聚集台中縣清水鎮中山路王肚臍商店研賞吹奏南管,讓大家聽的如癡如醉,久久不能忘懷,是以開啟了推廣南管的契機。
後因戰亂等因素,當時的人常常三餐都不著下落,因此沒有人會再去多想這些休閒娛樂。遂南管的推廣及傳唱一度陷落了困境。雖然這段期間不斷有人在為南管樂努力,但也是有限。直至民國72年,由館內耆老募資並廣邀學員。在耆老的支持及學員們的努力下,清雅樂府終於再度展現耀眼光芒,成為臺灣廣為人知的南管樂團。
南管樂,風格雅致,意境深遠。分上四手及下四手樂器,每種樂器上場後只需一人,更顯獨特,由於演奏者較少,要注意的細節更顯多元。在五代後蜀後主孟昶通曉音律,是難關界的祖師爺,每年的春、秋季都會辦祭典來祭拜他。現今臺灣的南管樂團裡剩下極少數會辦此祭典,清雅樂府是其中之一。
歡迎年輕人加入 大量推廣也是傳承
清雅樂府的主要成員多為一般社會人士,成員約有30位左右。指導老師黃珠玲女士說到:「其實清雅樂府是十分歡迎年輕人來學,可是年輕人偏愛流行音樂,認為南管樂單調,但其實年輕人看不見的是南管樂所帶來的內涵及氣質。」即便如此,年輕人若肯來學習,也是南管樂薪火相傳的一步。
清雅樂府的學員之一童婆婆提到當初進來清雅樂府是打太極拳的老師找來的,一開始最難的就是看譜,因為南管樂的譜跟大家所知的五線譜完全不一樣,需要很認真及專心才能學會,當初也學得滿辛苦的,但是靠著自己學習的熱誠熬了過去。
潛心修練 多次展演愈復甦昔日光榮
清雅樂府力振南管風氣,曾多次在清水等地辦展演、辦交誼會等,台中市文化中心也協助開班授課使南管樂更加長遠。清雅樂府更曾在民國88年時受邀至紐約海外文化中心表演,將傳統的南管樂推向國際,相信南管樂已經有復甦的跡象了
縱然2015年時,台中市政府已將清雅樂府登錄為傳統藝術,但清雅樂府並不以此自滿,反而是更加用心鑽研南管樂更深奧的意境,盼望有越來越多人能加入,延續清幽的樂聲。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