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新煌》為今天的地球保有「自然」和「良善」

文字-A A +A

「台灣地球憲章聯盟」(Earth Charter Taiwan, ECT)在2009年6月4日下午6時正式成立,屆時國際總部主席還會來台與會,可說是台灣環境教育倡導運動界的大事,更是台灣民間永續發展社會力量向國際化邁進另一大步。


隨即在成立之後的第二天,亦即2009的世界環境日(6月5日),聯盟馬上舉辦「綠色生活在地行動」國際研討會,實在是可佩的劍及履及的在地綠色行動表現。

此一聯盟以在地落實地球憲章價值、倫理和教育宗旨為目標,籌備不到一年就能眾志成城,從坐著的讀書會到站起行動的聯盟,確實不易,我要向所有成員道賀。

讀完16條文本的「地球憲章」,亦發覺得地球的命運是人類命運所繫;人類今天所作所為更決定明天的地球命脈。這部地球憲章不外乎就是「全球永續發展願景」的「大策略」,從尊重生命看顧大地著眼,以維護地球生態完整性和建構社會正義經濟公平為目標,並堅持透過民主非暴力與和平的途徑去迎向未來!我句句同意、字字認同,更想藉此研討會手冊的一角,用淺顯的另類角度,來訴說地球憲章在台灣的落實,不妨將今天的地球看成一所自然史博物館,我們希望這個博物館不是為了後代看前面幾代「百年愚行」所留下的「反生態、反自然」的「大崩壞」遺跡,而是能起而行,以積極行動維護今天地球生態,保護今天人類社會還剩下的良知善行(良善)的活生態博物館。

地球這個自然史博物館所面臨的「全球變遷」 (global change)大事實,即是我們過去狹義所稱的「全球環境變遷」(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或「全球氣候變遷」(global climate change)。也就是全球變化現象在各領域諸如環境、經濟、文化、科技等所產生的種種效應。在傳統認知下的任何一個自然博物館功能會不會因為全球變遷的趨勢,使得許多功能慢慢被拿掉?又應該如何因應這樣的發展?另外,既然談的是全球化,那麼還有一個「在地化」(localization)的問題,也不能不涉及;因為有全球化,就有在地化。我認為在地化更是全球化所產生的一種效應,沒有全球化便沒有在地化。我甚至不以為全球變遷只限於環境變遷,我們今天在談地球之為一個自然史博物館的挑戰是複數的、多面的,是來自於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自然災害(natural disaster)、環境(environment)、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多元文化(cultural diversity)、多元族群(ethnic diversity)、在地化的挑戰(localization challenges)、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這個主題很大,都?得我們去發揮。過去的博物館有其特定的功能,當然要保有這些基礎的特定功能,如今還有很多挑戰要面對,若能以「在地化」的不同形式去回應,未嘗不是好事。
 

 

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曾在去(2008)年11月召開一個國際研討會,主題是「亞洲太平洋的海島環境史」 (island environmental history)。我們知道亞洲太平洋之間不論是分隔,或是連結,都不是靠陸地,而是靠海洋。我們固然可以說是海將陸地隔開,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更是海洋把陸地連結在一起。不同看法,取決於你用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在今日全球變遷的因素底下,「邊界」的概念?得我們重新定義。
 
我們為什麼要談環境史呢?我們發現海島(island)環境史和大陸(continent)環境史不一樣,過去談環境變遷(environmental change)和全球變遷(global change)時,我們似乎並沒有區分海島型和大陸型的差異,我認為談亞洲的環境史不將海島的特性納入考量是非常不妥的,例如紐西蘭、菲律賓、日本、台灣、印尼…等都屬於海島型的環境,所以我們認為台灣將來如果要將環境保育做好,海島的定位就非常重要,畢竟海島不是大陸,這個定位對於我們保護海島環境生態、落實海島永續發展,甚至我們的海島文化政策都很有關係。
 
在中央研究院開的這個會議中,各種海島的永續發展問題都被分析,有台灣經驗、蘭嶼經驗、澎湖經驗、金門馬祖經驗,菲律賓巴丹島(Batan)經驗、印尼加里曼丹(Kalimantan)經驗,還有研究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的人非常熟知的「珊瑚三角」(The Coral Triangle)經驗。這些經驗在在都告訴我們今天如果不去保護、保育這些存在於不同海洋和海島間的生物多樣性,將來恐怕只有在後代的「自然史」博物館才能看到。這難道是我們要的不幸結果嗎?

我覺得今天我們談的生態和不永續問題都是過去歷史累積下來的「愚行」,同樣地,一百年後我們的子孫參觀臺灣這個自然博物館時,是不是只能看到已經消逝的物種在陳列櫃裡?自然史博物館的功能是讓我們看過去有過,現在已經滅絕的生物嗎?我認為我們今天要談台灣或地球之為一個自然史博物館的功能,心態要更為開闊,要有走出來,扮演更積極角色的準備,例如與保護現有自然生態環境的國家公園合作,與相關非政府組織的環保NGO合作,亦即即時扮演當代環境教育的功能。
 
作為一個社會學家,我想地球做為一個自然史博物館就是不希望我們的子孫在一百年或三百年後在博物館看到的只是消失的自然物種或是人類的良善。如何讓今天地球能成為一個「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把環境自然帶到我們原來有的,已經走了兩百年的現代都市和工業生活,將之「生態化」(ecolized)、「綠化」(greening),並把這座生態博物館交給下一代和他們的下一代。

從今天就開始「走向生態」,而不要等三百年後才在博物館「陳列」歷史的地球生態。

文:蕭新煌(中研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劃主持人)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07.10.24

eco

加入時間: 2007.10.24
271則報導
121則影音
1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趨勢:友善動物村里長五位得主出爐!

2020-09-13
瀏覽:
4,094
推:
16
回應:
0

狗狗節:19位入圍友善動物傑出村里長

2020-09-09
瀏覽:
4,012
推:
440
回應:
0

人才培訓:捍衛動物保權利為牠們發聲

2020-08-28
瀏覽:
2,001
推:
35
回應:
0

飼主最關心動保政策排行榜大公開!

2020-07-31
瀏覽:
3,302
推:
2
回應:
0
0:57

永不放棄愛攝影展 讓愛被看見!

2020-07-31
瀏覽:
2,462
推:
3
回應:
0

動督盟號召動保公民 改變動物未來

2020-07-16
瀏覽:
2,034
推:
54
回應:
0

集合啦,動保政治的力量!

2020-07-03
瀏覽:
2,761
推:
245
回應:
0

公民會:土地徵收制度應納入公民與機制

2020-06-05
瀏覽:
2,118
推:
20
回應:
0

負數票前進美國9:因新冠肺炎公投案被迫延期

2020-06-05
瀏覽:
1,983
推:
0
回應:
0

蕭新煌》為今天的地球保有「自然」和「良善」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2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2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