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抗生素與疾病的戰爭─為什麼吃藥不一定有效

2009/06/08 11:35
2,911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原文發表於 醫食同源

這是日本藥學博士三瀨勝利針對抗生素所寫的一本書「為什麼吃藥不一定有效」,盤尼西林是第一種被發現的抗生素,從 1940 年代被廣泛應用在醫學上,避免細菌的感染,的確發揮了很大的功效。在使用的初期,盤尼西林解救了很多病人,但是在長期使用下,醫學界發現痢疾桿菌的抗藥性逐漸由1951年的1%以下,提高到1966-68 的 60-75% (本書31頁),當時日本正處於二次大戰後逐漸轉為工業化國家,抗生素的使用也隨之大增。

於是醫學界試著使用不同的抗生素來治病,現今大約有200種以上的抗生素,當時醫界存在只要這種抗生素無效,再使用其他抗生素即可的觀念,在 1980 年代後期,醫院出現多重抗藥性的金黃葡萄球菌MRSA(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這種細菌對大多數的抗生素都有抗藥性,一旦感染很難治療,病人死亡的機會很大。

目前還是有存在可對抗MRSA的抗生素萬古黴素(Vancomycin),但其副作用很強,所以從 1956年被發現後,直到 1990年才被大量使用,回頭看看其他被濫用的抗生素,就是因為其副作用少,治療效果又好,所以不僅給患者吃,更添加在飼料給家畜吃,甚至添加在農藥中,用在農作物上。

有種類似於萬古黴素的抗生素(Avoparcin),因毒性非常強,所以不能用在病人的治療上,歐洲便專門添加於家畜飼料,1990 年代初期,歐美出現抗萬古黴菌的腸球菌(VRE),讓醫療人士震驚,經調查才知是因為家畜飼料中的安巴素引起,之後才禁用安巴素。

這些葡萄球菌、腸球菌原本都是低毒性的細菌,存在於我們的週遭,但是對病人來說,一點點的細菌感染,都可能要了他們的性命。但是如果發生抗藥性,缺乏可以治療的藥,對醫生來說是很麻煩的事。

2002年,美國亦傳出對萬古黴素發生抗藥性的 MRSA,其基因就是由 VRE 轉移而來,第一例發生後半年,又出現第二例,雖然零星,但已經顯示不斷使用抗生素,讓細菌會透過演化,對該種大量使用的抗生素發生抗藥性。

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醫療上的更多問題,這本書後續介紹了細菌的面貌和所造成的疾病,抗生素如何抑制細菌,及抗生素為什麼會失效的原因。其中介紹了很多抗生素和細菌間的生化機制,細菌彼此間又如何傳遞抗藥性基因。

作者認為抗藥性的發生,主要的原因有四:醫療相關人士濫用抗生素和消毒劑、抗生素添加於飼料、抗生素添加於農藥及大量使用消毒劑及抗菌產品。

前面三類一般人大致上可以明瞭,但是消毒劑和抗菌物品的使用,一般人比較不注重,以為這樣可以讓自己更安全。日本在大量抗菌產品上市後,有些使用者後續發生了過敏等現象,但醫界還是最介意抗藥性細菌如果帶在病人身上,不利於治療所造成的風險。作者希望限制抗菌商品的使用,來避免抗藥性的發生。

最後作者還是提出他個人對於抗生素使用的看法,大致上他認為抗生素應該謹慎使用,一陣子不使用該抗生素,會讓抗藥性的細菌自然的被淘汰,反而會恢復效果,個人不要太依賴藥物,不要一點感冒就先吃成藥,一般病毒感染,抗生素沒有治療效果,反而易讓體內細菌產生抗藥性。

「停止過度殺菌和細菌共存」,及「將抗生素或抗菌劑當成貴重物品般使用」,是作者對這個抗生素及抗藥性細菌蔓延的時代提出的警語。

你可以從博客來購買 為什麼吃藥不一定有效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