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靜謐人文巷道 青田街飄清甜味

2017/08/22 01:43
5,990次瀏覽 ・ 14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4
檢舉

【記者柯凱齡/台北報導】蟲聲唧唧、小麻雀啁啾,不時可以在路面看到非常大片的葉子,這裡是青田街7巷,正對大安森林公園。   

 信步走在這條巷道,除了住家聚集,大多數外地來的遊客都是前來參訪青田街7巷6號的日式老房子——青田七六。原址在2006年正式成為台北市定古蹟,名為「國立台灣大學日式宿舍—馬廷英故居」,2011年由黃金種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承接古蹟活化再利用計畫,將原址命名為青田七六,是一處推廣地質科普和親近老屋的場所,定期舉辦免費文化導覽及系列講座等活動,讓這充滿故事的老屋再生。

 青田七六為洋和式建築,最早是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教授、微生物土壤專家足利仁的宅第,屬於日本教授集體興建的大學住宅組合之一,而後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大地質系前主任、著名地質學家馬廷英教授入住此處,從這一年直到2007年都是馬家的住宅。

 青田七六導覽志工淑嫻老師介紹,「房子不是純日式建築,是洋和混合式,有幾個地方就可以看得出來,譬如說凸窗本身就是一個洋式的作風,而且它的紋路是菱形紋的,也是屬於歐式風格、洋式風格。」、「其實百葉窗門也是洋式,可是它的窗戶線條較直,就是偏和式的表現手法,但是百葉窗門本身是洋式的建築特色,在維多利亞時期,國外有很多窗戶都是往外推的。」、「跟牆面貼平、線條很簡單的就是和式的窗戶,不是那種菱格紋的表現手法。」

 走進老屋裡,腳踩的是檜木地板,洋式空間皆在外側,包括應接室(客廳)、食堂、書齋等,和式空間則在內側,參觀座敷(榻榻米房間)與子供部屋(小孩房)時便可感受到濃濃的日本風。

 淑嫻老師補充:「和式風格是推拉門,像餐廳跟書房那邊連的是推拉門,國外、歐洲有很多空間就是這個房間通那個房間,但它都是開合的門,那是因為足利仁教授本身有在歐洲留學過,所以當他有機會來到台灣蓋自己的房子時,他就把在歐洲看到的東西跟自己的想法和日式建築做結合,所以在那個年代裡面就有一批所謂的洋和混合式房子。」

 從後院看出去,隱約有一棟日式房舍矗立在那兒,裡頭可是住過對台灣農業有深遠貢獻的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呢!另外,後院曾有躲避二戰空襲的防空壕溝,至今僅存的兩塊防火磚被妥善保留下來,提供民眾進一步的歷史線索。

 同時,以老樹聞名的青田街,十幾年前透過當地居民的協助,積極展開護樹運動,他們意識到「老樹生在老屋中,護樹必須先護屋」,青田七六也不例外,館方延續同樣的概念,委託歷史建築及古蹟修復團隊、台大植醫團隊為木造老屋和庭院樹木進行全面健檢,達到及時診治的效果。

 為紀念馬廷英教授並強化科學教育,青田七六的庭院外牆設有長期地質標本展示,標本下方陳列各國地磚,上方有一整排的台灣366生日花,以台灣常見的花朵和植物結合誕生日,366個誕生日都擁有專屬花語喔!

 從青田七六門口向左走,就是青田街主幹道了,幽靜清新的街道上,與你擦肩而過的可能是慕名而來的遊客,共享在地人文氣息,也算是一種美麗的邂逅吧!

 除了青田街上的藝文咖啡廳及展覽空間,穿梭於垂直主幹道的巷弄,不妨到茶館品茗、到畫廊看畫,或是花上一整個下午窩在書店閱讀,而手作坊的DIY也是不錯的選擇!路口處的柑仔店賣雜貨也賣水果,傳統商店仍保有懷舊風味,隔壁的復古理髮廳和文創小店呈現不同特色,彷彿在街道一隅看見時代的交替。

 青田十三的店長林小姐頗熟悉附近社區近幾年的變化,她娓娓道出青田街的定位,「整個街道巷弄裡面蘊藏著建築、人文、藝術、歷史,被人們稱作為綠寶石的青田街,是值得大家來慢走、探訪的。」、「在台北市有一個特色綠蔭街道就是康青龍市集,康是永康街,青是青田街,龍是龍泉街,特別有特色的就是青田街,青田街這麼有特色的原因是,它除了建築物,裡面還匯集了一些人文、藝術、歷史的景觀、工作坊、展覽館在這街道上。建築物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日據時代所擁有,光青田街這樣的街道就有差不多三十幾間的日式建築,再演變下來就產生一些五〇年代到六〇年代的雙拼特色公寓,直到現在所演變出來的就是一些建築師的特色大樓,呈現出一幅美麗的景觀跟圖畫,再加上這些匯集的人文藝術氣息,這個綠蔭街道就是青田街的特色。」

 斑駁的紅磚、古色古香的和風屋瓦,似乎正訴說一段不可磨滅的過往,輕鬆垂下的老樹枝條更是居民百看不厭的風景。沐浴在飄著清甜味的巷弄間,沁人心脾,這裡,將永存動人的街區回憶......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