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十五日兩天,小港龍湖廟依例舉辦普渡法會,特色是每年迎來堪稱全國最大的紙糊普渡公,祭後即燒化送回天庭。這尊普渡公像經過不同師傅傳承與改良,現在第四代的製作者是專精道教科儀及紙糊藝術的陳志良道長。他自開始學藝之時,就參與過龍湖廟大士爺的製作,與大士爺結緣將近三十年。而在他接手後,更將傳統的製作工藝結合創新做法,讓製作過程簡單化卻又不失嚴謹。
位於高雄市小港區的龍湖廟迄今已逾百年,主祀玄天上帝與大士爺,大士爺即為一般俗稱的普渡公。龍湖廟為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聚落舊名為「大厝內」,過去距「大厝內」西邊有處名為尖尾的村落,村落內蔓生不少林投樹。相傳古時有段期間,每每一入夜,尖尾附近村民都會看見該地時常閃著幽幽紅光,村民以為鬼魅做祟,便向大厝內的玄天上帝請示,玄天上帝降駕表示有一神祇將在此護佑地方,並要村民備轎前往恭迎,村民前往後在果真在林投樹叢中,發現一個寫著「大士爺」三字的香火袋。在村民迎回大士爺香火袋之後,大士爺即指示需舉辦普渡法會超渡孤魂,村民欲雕塑大士爺金身時,大士爺指示其長相並不好看,不用另雕神像,但可以糊紙塑之,也會顯像給糊紙師傅看再依樣製作即可。村民便請來附近「前望寺」聚落糊紙師傅林嘉濟,糊紙師傅果真在夢中見到大士爺的法相,也依夢境的法相製作出紙糊大士爺。遽聞,當初迎回的大士爺香火袋至今尚存,就吊在大士爺的佛龕當中。
陳志良道長舉例說明一些想法。例如傳統工法下,內部骨架一般都以竹子編成,陳志良道長則加以木工和搭鷹架的技術結合,讓骨架更為牢固。也將以往一體成型的製作方式,改變為上下分段製作再做組合,讓工程更加安全便利。但該遵守的傳統工法還是不能馬虎,例如大士爺面部的製作就相當費工耗時,須以傳統紙雕工法,將紙一層一層的貼上,每上一層紙就得讓紙自然風乾,有次他為了求快便試圖以吹風機吹乾,沒想到竟得到反效果,一切都得從頭再來。陳道長最後表示,雖然自己專精道教科儀與紙糊工藝並以這兩者為業,但對於紙糊工藝的愛好是更勝前者的。
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十五日,龍湖廟都依古例舉辦普渡法會。
大士爺佛龕。
改良後的分段式工法,讓工事更安全便利。(陳志良道長提供)
高度近五公尺的普渡公法相,可說威嚴無比。
陳志良道長與大士爺。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