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文山區風采~密探景美溪

2017/09/26 08:01
5,235次瀏覽 ・ 8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7
檢舉

文山景美溪,集應廟,璢公圳,碑腹,鯉魚山,溝子口

在景美捷運站集合後,吳智慶老師開始訴說文山地區的移民史,從霧里薛溪到整個北部地區,先讓我們有了初步的了解後才開始導覽景美,再來讓我們來見證歷史遺跡。

照片

景美地名是由「梘尾」而來,所謂「梘」是一種灌溉設施,以木樁和木板構成ㄩ型槽,架跨溪河之上,讓灌溉用水通過。此梘為條木製成的木槽,用一長約十公尺的木樁架在溪中,樁有三面,用很厚的木皮構成,再用楔子連接,內部敷有一層油灰,以防漏水,梘內深約一公尺半,寬兩公尺半,由四十七根木樁把槽住,新店大坪林為梘頭,過石碇溪為「梘尾」,日本人乃改名為「景尾」,後改為「景美」,現又與木柵區合併「文山區」迄今。

照片

廟宇的文化常說明了移民的遷移故事,首先我們到了位在捷運旁的集應廟,又稱雙忠廟、尪公廟等。主祀雙忠(即尪公,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即唐朝安史之亂時死守睢陽而殉難的張巡、許遠兩位忠臣。因其忠烈可風,在安溪稱為尪公。本廟大殿供奉主神保儀尊王-張巡,專司驅逐禾苗害蟲之責。許遠為「保儀大夫」。據說安溪的雙忠信仰,是由河南光州供奉尪公的高、張、林三姓族人傳入,而後他們亦把此信仰帶入臺灣,以大臺北一帶最盛。

照片

接著穿過小巷到了景美街,景美街原是瑠公圳經過之處,現已改成市場,只能依著看到的街道,回顧以前瑠公圳的的位址。而正對景美街有一座進興宮,當初原是建於瑠公圳下的廟宇,現仍在保佑著當地的居民,街上仍有幾家百年老店,見証著瑠公圳的歷史。

瑠公圳為郭錫瑠「瑠公」所規劃創建。早期先民開發,原利用陂塘開墾但因陂塘只能仰賴天候積蓄雨水,加上土石淤積,於是水源漸漸不足。又雖然臺北盆地內河流水源充沛,可是水面與地面間有不小落差而無法直接取用。「瑠公」溯新店溪往上探勘後,發現上游水源可供利用;於是他變賣家產,集眾在新店溪上游青潭溪口附近開鑿水圳,打算引水十數公里至自己的墾地。但因鄰近為泰雅族原住民活動範圍開墾困難,後與大坪林五莊締約,合股組成「金合興」號接手施工。終於鑿通石硿圳路,共歷時22年完工。「瑠公」則另修渠道幹線通過新店地區,並築木梘導水跨景美溪,經過今景美、公館、大安區、信義區、松山等地,稱「瑠公圳」。

照片

 

照片

跨景美溪的渡槽最初使用平底木梘,但被兩岸往來民眾當橋樑使用,頻繁踩踏而損壞。瑠公便大量購買水缸、去底後相接通埋在河床下做暗渠,改採倒虹吸方式。但1765年,台北受到颱風侵襲,大雨造成山洪暴發,瑠公圳暗渠全毀,瑠公因此抑鬱成疾病逝,享壽61歲。之後,其子郭元芬繼承父志,將該渠重建整修完成。仍用木梘跨過景美溪,但換為尖底使人無法通行。又於1773年,再另築導水渠道通往景美溪梘。經整修過後的瑠公圳,成為灌溉台北市東側的重要水源。

照片

穿過景美街往景美橋,仍有一些渠道,水流雖不大卻也留下了當初建設的遺跡。景美國小圍牆轉角處矗立著一座「開道碑」,正面刻著景美高家的清末舉人高選鋒所撰碑文,它記載著景美地區道路開發及改善交通的歷史及因地方人士捐款記錄。  另隨著環境的變遷與歷史的改變,日治時期的景美橋是一座水路、車路共構的鋼筋水泥瑠公橋。與現今我們要跨過的第四代斜吊索拱橋等已截然不同。

過了景美橋就是「梘頭」,抬頭看到碑腹抽水站,往橋下一望,景美溪顯現出微凸的腹部,沒有老師的導覽,會不知不覺的走過,也就不知道碑腹的由來。在橋下休息區,老師繼續說著景美附近的史蹟,木柵仙跡岩的故事,拳山堡的由來,鯉魚山等等。

太陽西下結束了今日的課程,腦子裡充滿著老師教的知識,對景美有了更進一部的了解與感情。再走回市場享受一下老師介紹的美食,真是個充實的一天。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