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平台促公民參與 運作效益待討論
【記者周鈺珊、張宇菁、陳宜慧臺北採訪報導】近期許多新興議案,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被提出。這是一種創新的公民參與方式,民眾的提案只要在規定限期內達成附議門檻,相關部門就必須加以進行討論,並在兩個月內做出回應。
政策提案功能參考美國同性質平台「we the people」,而在各方面卻有所差異:包括附議期限台灣為60天,美國則是30天;附議人數台灣5000人,美國則為100,000人;此外美國限定提案人須年滿13歲,在台灣則沒有明確規範。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湯京平教授表示,民眾可透過平台多面向地討論政策細節,是一個好的公民教育。然而部分學者則對運作機制及配套措施,提出反面意見,認為政府應在門檻和後續成效進行評估。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張四明教授認為附議門檻過低,政府應再斟酌附議門檻,並考量投入成本與實質效益。並提出平台恐怕只能呈現「顯性民意」,而忽略未表態的民眾。
除了學界以外,民眾對此平台也抱持多元意見,支持方認為能匯聚群眾聲音,形成議題引起討論,然而反對方則質疑平台曝光率不高,甚至有被社群媒體取代這項功能的疑慮。
政治大學中文學系楊傳密認為社群媒體已具備平台類似功能,兩者之間差異性不高,且平台曝光不足,使用過平台的民眾只佔少數。而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林妏璇則提到,此平台作為政府民間雙向的簡易表達管道,展現了民主的多元價值。
各界對平台的看法不一,學界也提出正反意見。未來是否能有效落實公民參與 ,確實成為雙向溝通的橋梁,還有待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