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臺東縣「歷史建築」的池上浮圳~池上水利會站長黃昆合解說

2017/11/08 13:45
7,203次瀏覽 ・ 19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2017.10.22

 

照片

照片

為了讓另一端海岸山脈山腳下的稻田也能有卑南溪引進來的灌溉水源,先民開墾精神真令人敬佩,因中間的稻田地勢比較低窪,用鋤頭、鏟子、畚箕,一鏟鏟地把土填起來,將灌溉溝渠蓋得比兩旁稻田還高,所以才稱為「浮圳」,將水送到遠方稻田。

沒有大型機械的年代,胼手胝足協力完成,提供現代人和水田生態教育推廣的學員們反思,不一定要高科技、很多錢才能完成什麼樣的成果,遇到困難或缺乏資源時,請來看看池上浮圳,傳承先民開疆闢土的胸懷與精神。

 

補充:

 

1.池上浮圳(池上圳第六支圳、盛土圳)

日治時期1921年(大正10年),池上平原墾民以原有新開園圳為主,向總督府申請成立「新開園圳公共埤圳組合」。地方人士林福、王明經等人加入,向勸業銀行貨款進行舊圳補強、新設圳道等工程。其中新設「盛土圳」,俗成浮圳。浮圳起點為新興村,終點靠近錦園村,與池上大圳相連。由於圳溝位於土提上,高過農田,稱為浮圳。浮圳原為土溝,日治末期改成砌石混凝土圳溝。1963年(民國52年),臺東農田水利會改建圳道為RC造。浮圳全長1,195.5公尺,最寬處約10公尺,最高處近6公尺。

http://blair-kate.blogspot.tw/2015/09/blog-post_5.html

2.公視 我們的島【搶救台中神岡歷史浮圳】

http://ourisland.pts.org.tw/content/%E6%90%B6%E6%95%91%E7%A5%9E%E5%B2%A…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