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 讓民眾能放心的吃
【記者黃柏謙、劉佳軒/台北市報導】食安問題與民眾健康息息相關,也是民眾關心的議題。「知名餅店鹹蛋黃檢出人工染料」、「菜洗久一點 蔡政府放寬農藥殘留20倍」等食安新聞標題屢見不鮮,為了重新建構民眾對「食」的信任,《食力》強調以科學知識解讀食安事件,鼓勵民眾以理性解讀當下新聞食安事件,避免誤讀新聞,讓民眾以新角度出發,了解食品安全議題。
熱愛媒體工作與食品科學 自創《食力》揭露真相
「其他媒體的食安報導可能沒我們全面。」《食力》創辦人暨總編輯童儀展說,從食品安全法公佈以來,食安事件每年發生的數量都差不多,但為什麼近幾年總被特別放大檢視呢?
童儀展解釋,問題就出在媒體傳播端。即時新聞出現在網路世代,快上加快,當媒體慢了一步,點閱率也就可能不比人高,少了點閱率,廣告費也就因而比人少。然而在這循環追求快速的媒體生態裡,原先首要考慮的「求證」,卻成為「時效」後的考量,謬誤出現的機率自然也就大大增加。
童儀展笑談自己創立《食力》的初衷。 拍攝/黃柏謙
錯誤的報導會讓民眾產生誤解,進而造成無謂的恐慌,社會就會充滿著對食品方面的謠言。童儀展舉例說,其實有機蔬菜不一定比加農藥的蔬果健康、泡麵其實沒有加大量防腐劑等,這都是一些大眾的刻板印象。「我想透過媒體的力量把社會撐住,減少恐慌,做一個讓社會有往上力量的媒體。」這就是童儀展成立《食力》最主要的原因。
「不想再讓民眾人心惶惶了。」《食力》知識中心總監林玉婷也贊同童儀展的想法,她在創刊時就已經加入,兩人一同追求大學時上課教的純淨新聞的理念,讓人們清楚食品產業的製作流程, 讓食品業在媒體的監督下,使民眾免除對於食的擔心受怕,至今已經兩個年頭。
經營獨媒不易 過往經驗幫助渡過難關
童儀展大學時期就讀新聞相關科系,也曾在紙本媒體工作過,了解紙本媒體的運作與它所需的資金,他說:「做獨立媒體就是在燒錢嘛!」其實媒體產業跟做生意很不一樣,做生意就是把產品賣出去,但媒體做出來的東西跟收入是兩回事。例如媒體產出內容,但無法讓內容變金錢,當媒體變得既有影響力也有高點閱率時,才能有廣告的投入和廠商的合作,從而兌現。
童儀展認為刊物是不錯的工具,但紙本印刷成本負擔重,所以他用「季刊」的方式處理,只出版訂閱人數的份數。如此一來,《食力》成為一個全媒體,既有網路的內容,又有紙本的部份,在可承受範圍內留下實際的紙本刊物。
《食力》講求「報真導正」,希望讀者看到他們對於傳播與科學的熱情與追求。拍攝/劉佳軒
科學角度解讀食品 讓民眾懂得判斷分析
《食力》在食品的議題上,跟很多主流媒體的意見並不相同。很多人認為日本的食品就是受幅射污染的,不可以進口。為了讓民眾懂得判斷,為此,他們曾做過一篇日本食品進口的系列報導,《食力》從科學的角度解讀食品,假如國內外的原子能專家都告訴大家這食品沒問題,連歐美也開放日本食品進口,那為什麼台灣不能進口呢?這個議題得到各方不同的意見,許多民眾甚至學者都在底下留言回覆,認同的人跟不認同的人進行學術性討論,效果非常好。
《食力》的報導〈醃漬蔬果的製程是什麼?為何有漂白劑、防腐劑、甜味劑?〉是《食力》最典型的文章。有食藥署及各地衛生局的數據,也有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的解釋,更有食品業者的說明,最後由《食力》知識中心製作資訊圖表,讓民眾快速、清楚且全面的了解一個食安議題。
破解謠言也是《食力》的使命。像是近期流傳奶茶導致腎結石的謠言,讓許多民眾非常擔憂。《食力》看見了,並發表「喝鮮奶茶會導致腎結石嗎?」一文,以科學角度解釋,鮮奶茶中的茶葉富含草酸、牛奶富含鈣質,雖會在腸胃道形成草酸鈣,但大多會隨著糞便排出,並不會堆積在腎臟形成腎結石,推翻這則謠言。
勇敢求變 謹守崗位 為民眾把關食安問題
「做一個新媒體,最重要就是求變。」《食力》除了有網路的內容之外,還有紙本、動畫、懶人包和圖表專題等,用少量文字和大量圖片解讀食安事件。
《食力》每月推出圖表專題,幫助民眾輕鬆了解食品議題。 圖片提供/《食力》
童儀展也考慮未來使用更多影片來呈現議題,例如拍攝食物醃製或腐化過程的實驗,讓民眾增廣食物方面的知識,「視覺永遠比文字有影響力」,也是為了貼近現在的閱讀習慣。另外,遊戲也在他的考量之中,因為對媒體來說是一種很新的嘗試。
《食力》沒有走秘密調查路線,派人去工廠拍攝,揭發食安問題,童儀展認為揭發型報導有其必要性,他們報導黑心工廠的實作流程,而《食力》就負責在認知的層面,把食物的知識傳遞給讀者,兩者相輔相成,林玉婷說:「從產地到餐桌,都希望帶給民眾了解。」《食力》拆解謠言、報導國際「食」事、即時新聞、追蹤後續報導,更有食科、農業、醫學專家的專欄,多元豐富的報導展現出他們對食安議題的熱情以及為民眾把關食品的信念。
《食力》員工們盡責地為民眾把關食安問題。 拍攝/黃柏謙
採訪側記
我們十分認同,創辦人童儀展想讓民眾減少恐慌的信念,因為我們曾經也是恐慌的的民眾之一,人云亦云,新聞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但現在有《食力》這個獨媒,能教我們食物的科學知識,食品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害,從此自己也能判斷了。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