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變書店 「行冊」的一百種讀書方式
【記者陳慈晏、蔡昊邕 ∕ 台北市報導】古色古香的大稻城街頭,台灣新文化運動之父蔣渭水創辦的舊大安醫院,在經過空間活化後,轉作複合式的獨立書店──「行冊」,既提供餐飲,也給予「行者」一個如家般的閱讀空間。在這裡,讀者能坐能躺,用最舒服的方式,盡情享受讀書的樂趣。
向蔣渭水致敬 跳脫傳統的複合式空間
推開玻璃門,踏進注入新生命的老空間,跳脫傳統的設計概念,每個角落都有如裝置藝術般,散發著強烈的現代感。一樓是客廳,二樓是餐廳與廚房,三樓是書房,行冊創辦人Ting以「家」的概念融入設計,盼愛書人能在「行冊」,有如在家般的舒適。而特別的空間設計,之於顧客而言,是行冊的迷人之處。顧客蔡其芸表示,「行冊對我來說充滿了神祕性,但是在神秘性之中,又能帶給我心理上的安慰。」
行冊創辦人Ting起初找尋創業地點時,並不知道這間老屋,是蔣渭水創辦前大安醫院的舊址。她笑著說「我覺得這是緣分,」於是Ting珍惜這個緣分,閱讀與蔣渭水相關的歷史文獻,和室內設計師溝通,將歷史文化融入空間設計。
文化元素融入空間設計,Ting將「蔣渭水」與「家」的概念結合,策劃獨立書店,拉近人文與旅行者的距離。一樓客廳的座位看不到一般的桌子、椅子、沙發,而是由高高低低的階梯式座位代替。以順著淡水河從台北到宜蘭,沿途上的地形等高線做為階梯式座位的發想來源,為了紀念蔣渭水離開故鄉宜蘭到台北打拼。
店內擁有許多蔣渭水相關書籍,以及診斷台灣日據時代的「臨牀講義」。攝影/陳慈晏
噓!這是秘密基地 看見閱讀的一百種模樣
「旅人叩過每一個陌生人的門,才能找到自己的家。人只有在外面四處漂泊,才能到達內心最深的殿堂。」Ting受泰戈爾《倦旅的家》感動,認為「行冊」既然在充滿觀光客的大稻埕也要有所突破,應該在這建立一個旅行者的「家」,提供旅行者找尋自我的空間。
曾受憂鬱症所苦,走過探尋自我過程的Ting,瞭解獨立空間的必要。Ting認為,三樓書房是一個除了家之外,還可以讓大家暫時躲起來的秘密基地。因此在設計空間時,十分講究舒適光亮的閱讀環境。
在這間書房裡,除了一般座位外,還有個小閣樓和灑進窗外陽光的和室。不同於一般只能坐在桌前看書的書房設計,希望讀者能夠更自在的閱讀,依循自己的閱讀習慣,或坐或躺。在享受孤獨的同時,也能透過閱讀,探索隱藏已久的內心深處。
以分享的概念經營,Ting分享閱讀空間外,更分享自己的閱讀喜好。三樓書房的書籍以她平常閱讀的書籍種類為主,分為小說、台灣歷史、電影和攝影。而這幾類書籍最主要的共通點──影像。Ting著迷於影像與文字的朦朧美,「現在跟你講一個故事,每一個人跑出來的畫面都不一樣。」Ting很喜歡這樣的想像力,而當初空間設計的概念也有一部分源自於此。
行冊三樓書房的「書吧」,給予讀者如吧檯一般的閱讀環境。攝影/蔡昊邕
將想法成真 走進心靈殿堂
「行冊」之於Ting,「是把心中形而上的想法轉化成具體化的東西」,然而這樣的轉換,是連續性的啟發與創作,Ting解釋,「它是一連串的感受,可是具體的感受是什麼,其實我沒有真正的答案。」
Ting說,或許走進「行冊」,只有裝潢擺設能夠引起顧客注目,但她所希望的是,給予每個人自在愜意的獨立空間,選一本自己喜好的書,找到自己喜歡的角落,藉由閱讀沉澱心靈,慢慢體會,找到心靈殿堂中,最靠近內心深處的地方。
三樓書房一隅,旅人挑選自己喜歡的地方後,靜下心,曲膝坐著閱讀。攝影/蔡昊邕
採訪側記
Ting在採訪時提到,她有兩年的時間深深受到憂鬱症的折磨,當時就能感受到她在受憂鬱症困擾的時候,有多麼無助及絕望,更深深的佩服著她,不借助藥物就能自己走過來的心路歷程。但也或許這是令她更加堅強的過程,也可能是她當時創立行冊的初衷。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