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情緒爆炸時 還是要記得呼吸
文/吳健豪(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今年夏天跟一群媽媽爸爸探討親職教育時,有人提出的親子困擾跟上一代有關,這才發現我把親職教育想得太狹隘,只看見跟下一代的關係、要如何教養下一代,忘了我們人活在「家庭」中,跟上一代的關係與互動,也都會影響下一代的養育過程,覺察和調整自己跟上一代的關係,有助於對下一代的親子教養。
我想到自己跟父母的故事。
看見家人的情緒
趁著雙十連假,我跟我的伴開車載著爸媽出遊,原是件開心的事,但還沒出門,媽就為了爸的穿著不滿,而爸呢,就露出不耐煩的表情,然後繼續我行我素。就這樣一直到用完晚餐,媽又再次不知道為了什麼不爽,爸也不滿的甩頭走人。我終於忍不住講了一下:「你們可以不要這樣吵了嗎?」媽說:「每次都是他惹我。」結果白目的我也回她:「從我的角度不這麼認為,你們都是互相踩對方,妳有時候態度也很兇很不客氣。」結果回程的路上,媽一肚子情緒,關切她好嗎?她都說沒事。但在塞車車潮中,卻化成沿路的嘔吐一傾而出。
一開始我很氣,我心想,妳就是這樣,要不是對外發脾氣,要不就是把情緒往裡壓,為什麼不能學著用一種好好表達情緒的方式呢?
察覺自己心情
我注意到我在指責她,往內覺察我自己的感覺, 試著焦點回到我自己身上,我做了幾個呼吸,我感受到我小時候的痛苦,面對我爸媽吵架時,我總是非常擔心而無能為力。記得小時候,我看到作家張曼娟成名作品《海水正藍》裡頭那個為了挽救父母婚姻衝突而投海自殺的孩子,我很能懂那種感覺。 我意識到我聽他們吵架的煩,除了當下忍受一整天的煩躁外,更是童年記憶裡的害怕、難過與無奈。
再深呼吸一口氣,我知道我長大了,我不用跟他們求照顧,我心鬆了。我開始轉向,為自己鹵莽的行為自責,想到我媽那一句話背後除了生氣,也有更
多的無力與無奈。
同理家人情緒
其實我也都明瞭,父母的關係一直就是這樣的模式。爸是隨性的人,較不容易考慮他人,而媽常是照顧的那個人,於是擔心爸行為的後果,只是當她用指責的口氣出現時,爸反擊的方式要不是言辭上不甘居於下風,不然就是更我行我素,當然也就符合媽認為不滿的爸只在乎自己,兩個人的關係就是互相提油救火的火氣。我的分析並沒有說錯,但我的話沒有幫到她,反而更加重那挫敗的重量,再者我的分析看似理性,其實背後充滿埋怨與攻擊。
如果從媽媽的角度出發,作為一個在關係中付出照顧的人,感覺自己付出被視為理所當然,當自己很努力想要讓事情能順利發展時,在她眼中,爸就成了那個一直「搗蛋」的人。我明白,一整天的抱怨嘮叨,其實不過是一輩子婚姻關係裡愛與怨的濃縮。我後悔,沒有好好的溫柔對她。
溫柔對待自己與家人
但這一切,是因為我開始能溫柔對待自己。
我知道我長大了,可以不需要再為他們的婚姻 關係擔憂。我開始有能力照顧那個害怕、不安的小我。儘管我長大了,但所有成長歷程經驗到的,都可能在某個時刻,像鬼魂一樣來找我們。我的看似理性的分析,其實也不過是情緒的反撲。如果當下 我就可以深呼吸一口氣,也許我可以找到一種溫柔的方式,表達我夾在其中的為難,我可以支持母親的挫敗,但也幫忙她看到她的行為如何加深彼此的距離。但我也知道如果只是如果,我們都是人,面對最親近的人,往往考驗最大。
親子關係,不是只有當父母對孩子的,我們同時也都是別人的孩子,有我們的父母,那是另一組的親子關係。有時候,既然同在一個家,我們肯定會互相影響,我們也可能有著各自的情緒,於是 那就是考驗的時刻了。能否在家人情緒爆炸的那一刻,我們還能記得呼吸,溫柔對待彼此,這會是一輩子的修煉。
原文節錄自任林教育基金會 第60期會刊
http://www.jenlinst.org.tw/Bulletins_Show.asp?AD=5,113&ID=76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